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初读,感知诗歌的大意。
第一遍读时,在“鉴”这个字这里卡住,查阅了字典得知,它的意思是“镜子”,知道意思之后,再将整句话联系起来。
“半亩大的方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地展开”这句话很明显地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方塘”比作“镜子”,以“镜子”作为喻体,是想突出方塘的什么特点呢?
是平、清澈、亮……还是别的?答案需要在下文中寻找。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天空的光和云的影子在水中移动。想来,能清楚地看到这些影子移动的水一定是清澈的、平静的。
联系上一句,这两句对于方塘的描写似乎都是为了突出水的“清澈”的特点。
是不是如此呢?诗歌的第三句揭示了答案“问渠那得清如许”一个“清”字就印证了以上所有的猜想。
前两句的对水的描写与后文的“清”相呼应了。把方塘比作镜子,描写徘徊的“天光和云影”目的就是为了呈现水的“清”的特点。
既然是呼应的,也可以推出“许”在这里的意思应该就是“这样”查阅字典后发现。“许”果然有“这样”的意思。
第三句发问,第四句顺势解答了清澈的原因。“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再将四句话整体联系起来分析:前两句用具体的描写呈现出水的清澈的特点,第三句直接发问,并与前两句相呼应。第四句解答疑问,并构成诗歌中暗含的因果逻辑。
一条在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的水渠,就能保持它的清澈。
反之,一条想要保持清澈的水渠,必须保证它的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这是诗歌蕴含的表面的道理,那么深层的道理是什么呢?
结合题目《观书有感》,这是朱熹在看书时的偶悟,自然与读书时所得到的启示有关。可以迁移地思考:活水即流动的水,它就像每本书中源源不断的新的知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往自己的思想的源头(大脑)中注入新的知识,才能保证自己的“清”。
活水的喻义找到了,那么“清”呢?
水的清澈用来比喻人的思想,那是指的思想的清明?清晰?清楚?……
联系整首诗,再想,朱熹在这里要讲述的道理应该是,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使自己更清晰地洞察世间的万事万物万理,才有可能活得更加得清楚明白,从而更加坚守住自己的坚守,如水一样清澈明晰。
想到这里,又有所顿悟,再回头看看诗歌的第二句,“天光云影”指的应该是客观世界,它们像“天光云影”在主观世界(内心)徘徊。就像是人的际遇,不断地在游移,不断地在变化,但心始终不为所动,清澈明晰。而之所以能做到这的原因,就是在于源源不断的新的知识的注入,内心的充盈。
对于诗歌的理解,只着眼于它的字、词、句、题目。根据所呈现出的“表达”去挖掘它的“内容”。
推出这些之后,再去查阅相关的背景及之前对朱熹的了解。似乎更加清楚了。诗歌写于他被奸人所迫之际,如何能做到不为诱惑所动,不被威胁所迫,坚守住自己的坚守。从此诗中不难发现,读书,充实自己,心不动,自然一切就不动了。
拿到一首诗、一篇文章,我们如何读懂它。
根据作者给出的字、词、句(表达)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将所有的问题的答案筛选,分析,联系,归纳,从而找到诗文的主旨。
我想示范一个读懂诗的过程,将我在其中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我的思考呈现。希望能举一反三,触及更多的“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