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老家过春节,整理书柜时看到自己读书时买的201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很惭愧,这本书我我并没有看,而是搁在了一边。今年初,我给自己定下了今年看52本书的目标,所以毫不犹豫地拿着这本大部头读起来。
高尔基,是前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于普通的木匠家庭,幼年丧父,在小业主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十一岁便踏上社会,独自谋生,饱尝人间辛酸。《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描写了高尔基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小说中涉及的人物很多,性格各异,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
《童年》
《童年》反映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的岁月。开篇描写了父亲去世的情景,似乎给小阿廖沙的整个童年定下了基调。
在一个晦暗而又狭窄的小屋里,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他穿一身白衣裳,身子显得特别长;两只光脚丫子上的脚趾全都奇怪地叉开,那双令人感到亲切的手却温顺地搭在胸前,但也是扭曲的;他那双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着,就像上面盖着两枚圆的黑色的铜钱。善良的脸黝黑,只是那龇出的牙齿使我害怕。
外祖母非常善良,很疼爱、呵护阿廖沙,给小阿廖沙讲述了很多优美的童话故事,这种熏陶让阿廖沙受益一生,帮助小阿廖沙树立了积极正面的价值观。经历人间疾苦,世间沧桑的阿廖沙总能从外祖母那里获得勇气。
外婆进入我的生活之前,我似乎一直沉睡,藏在暗处;可自从她来了,便将我唤醒,一起走向光明。 外婆将我所有的回忆编成一根没有尽头的长线,五彩斑斓。也正因如此,外婆成了我人生的挚友,是我最为贴心、最为珍爱的人,没有人比她更懂我。她用无私的爱灌溉我,让我能够坚强面对那些艰难的岁月。
还有另一个迫使我描写这些丑恶的真实的积极原因是:这些丑事尽管令人厌恶,虽然使我们压抑,把无数美好的灵魂压扁至死,然而整个俄罗斯人的心灵仍然是那样健康和朝气蓬勃,他们正在不断地战胜那些丑恶,而且一定能战胜它们。
小阿廖沙目睹了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与贪婪,给其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阿廖沙十一岁丧母,外祖父破产,小说中对母亲最后岁月的描写也及其深刻:
我抱起科利亚,他哼着,身子探向桌子。母亲迎着我呼哧呼哧地站起来,伸出两只干枯无肉的胳膊,身子又细又长,活像一棵被折光了树枝的细云杉。 她已完全麻木了,像哑巴一样,极少再听到她用那激动得沸腾的声音讲一句话了。有时,她整天躺在屋角沉默不语,像快死的样子。
在母亲去世后,外祖父便让阿廖沙走上社会,独立谋生,外祖父对阿廖沙说:
“喂,列克谢,你不是奖章,不能总挂在我的脖子上,这不是你待的地方,去吧,你到人间去挣钱伕口吧……”
于是,阿廖沙去了人间。
《在人间》
《在人间》讲述的是小阿廖沙丧母、告别外祖父母后,踏上社会,独自求生的经历。
他不仅当过鞋店里的伙计,轮船上的洗碗工人,也曾在任绘图员的亲戚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当过名曰“学徒”的小用人。无论在哪儿,他都不仅担负着一个孩童难以胜任的、苦役般的劳动,而且受尽屈辱,饱尝辛酸,切身体会到底层劳苦大众的奴隶般非人的生活。
在这个阶段,高尔基花费大量笔墨,以极其辛辣的笔锋对他青少年时代感触甚深的市侩气息这一社会毒瘤加以深刻揭露,借此探索产生这种保守、落后心理特征的社会根源,指出小市民习气是滋生种种消极的、不抗恶的社会思潮的土壤。
但高尔基也发现了劳动人民具备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小说中描述了阿廖沙内心世界里生活着两个人。
一个人对种种卑鄙下流的事情见得太多,故而有点胆怯;又因为了解生活中种种可怕的事情而感到压抑,开始对生活、对别人抱着不信任的怀疑的态度。他怜悯所有的人,也怜悯自己,但又束手无策。这个人幻想一种宁静安详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只与书本为伴,不与他人交往。他所向往的地方是修道院,是林中的看守小屋,是铁路线旁的小岗棚。他想去波斯,希望在城郊的某个地方谋个守夜人的职务,人越少越好,离他们越远越好……
这个我见惯了生活中种种卑鄙下流、污秽不堪的事,保守、自私、贪婪、庸俗的习气处处可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底层小市民的生活。处在这种氛围之中,小阿廖沙时时处处感到烦闷、压抑、窒息,简直无法忍受。阿廖沙内心幻想着一种宁静与安详、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又束手无策,无可赖何。
另一个人读过充满智慧的好书,受过书中神圣精神的洗礼。他看到世俗生活中可怕的东西拥有难以抵御的势力,感觉到这股势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砸破他的脑袋,用肮脏的脚底踩碎他的心,于是,他就紧张地自我防卫,咬紧牙关,握紧拳头,随时准备应付所有的争执和搏斗。这个人满怀爱心,他的恻隐之心常常见诸于行动,就像法国长篇小说中见义勇为的英雄那样,遇有情况,顿时就会拔出鞘里的长剑,进入战斗状态。
另一个我是智慧的化身,拥有崇高而神圣的精神,看到事件真相之后,希望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与现实搏斗。这体现了阿廖沙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这个阶段的阿廖沙,与底层社会直接接触,深入社会,做着苦役般的劳动,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书籍帮他打开了眼界,为他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诱使他渴望新的生活,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我真希望给整个大地和我自己美好的一击,以使一切,包括我自己在内,旋转起来,像欢乐的旋风,像节日里的舞蹈,而跳舞的人们相互热爱,同时也热爱这种为了另一种更美好、更充实、更真诚的生活而开始的新生活……
“我必须要求自己有所作为,否则我就完了……”
阴沉的秋天,不仅看不见太阳,也感觉不到阳光的温暖,以至能够忘却太阳的存在——就在这样的秋日里,我不止一次在森林里迷过路。当你已经离开了大路,又找不到小路,而且身心疲惫,无力继续寻找的时候,只能咬紧牙关,穿过密林,踩着腐烂的树枝,经过沼泽地凹凸不平的土墩,径直向前。这样,最后你总能走上宽阔的大路!
因此,阿廖沙动身去了喀山,抱着也许在那儿能够找到地方读书的热望。
《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则记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在喀山,阿廖沙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在这里,阿廖沙有过梦想破灭,甚至自杀未遂。在这所社会大学,民粹派思潮对他的影响以及带有革命情绪的大学生、青年秘密小组对他的启迪与教育,让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诸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这些人民的崇拜者说的话像清新的雨露落在我的心上,另外,描写农村黑暗生活和苦难深重的农民的纯朴天真的文学作品也使我受益匪浅。我感到只有深深热爱人类,才能从这种爱里汲取探索理解生活真谛所必需的力量。我不再为自己考虑,开始更关心他人了。
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让我对阿廖沙对于读书的执着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阿廖沙的成长离不开书籍,书籍扩大了阿廖沙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思想,向他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使他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为之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我也希望从书籍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坚定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