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和闺蜜约会,聊起她儿子错过了大队长竞选,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止是我们女儿班上在竞选,是全市孩子进入了竞选季。我轻描淡写的说了大女儿竞选大队长受挫,竞选中队长也是未知数。
下午结果出来,果不其然,失败了。我开始回顾她大队长失败时并没有多么介意,而是高调的告诉我,妈妈,经历了就会有收获。我还暗暗为她的“胸怀”点赞,心想,比你娘强多了,当年,我是连站上去竞选的勇气也没有。
竞选中队长之前,她很紧张,明显比大队长在意许多。自己准备了竞选词、背诵、调整情绪,当天的日记里,她信誓旦旦的,还写到如果自己成功了,还在“成功”后面放了一个括弧——虽然我还没成功,我一定会努力的。
说实话,大女儿生性内向,不愿在人前展示自己由来已久。这个问题我和老公有过多次交谈,我提议给她平台让她释放自己的天性,老公则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妥,性格使然,强求不来。直到后来看到一篇文章,有些人喜欢坐在台下看台上的人演出,而且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这次竞选,是她第一次,自己主动要求参与的竞选活动,我不动声色,却暗暗替她捏了把汗。
下午放学后,她照例在托管班给我打电话,聊了一会天,问她有什么要告诉我的么?她叹了一口气,说没有。再追问中队长竞选的结果,她说失败了。小队长竞选是否参加?她说放弃了。问她心情是不是不好?她说不好。
2.
扣了电话,我心里一股悲伤喷涌出来,真的,一股悲伤,不仅仅是为了她,也为了我自己。
记得我小时候是一个羞涩的女孩,不敢犯错,哪怕一点点,所以上课回答问题是我的死穴,即便站起来也是蚊子声。好孩子没有我,坏孩子落不下我,所以我在一次次外在的评价中失去了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小学期间我一直游离在教室之外,找不到归属感。
我也很羡慕大家的几道杠,那是对人品的绝对肯定,有了那几条杠,走出去不论父母还是自己都颜面有光,风风火火的。
女儿出奇的像我,谨慎、内敛、慢热,所有的事情第一时间感知,却是最后反应。所以我能想象这次事件对她的打击,以及竞选中队长失败后,同时放弃竞选小队长时的无力。所以,在办公室走廊里,我抹了抹眼泪。
一切已成定局,下班后我要面对垂头丧气的女儿,如何疏导她的情绪成了我心头的难题。
毕竟我也没有经历过竞选失败,小时候没主动参与过竞争,也就谈不上失败,更没有经历过父母这方面的引导和分析。
3.
一路从单位走回家,给了自己近四十分钟的时间思考。到了托管班,恰巧遇到了我们俩独处的时间,看她情绪不错,我和她有了一次深谈。
我小心翼翼的先大概了解了竞选的过程,然后用最直接的方式让女儿放下戒备之心——就是同理心。我告诉她,我知道她很伤心,竞选失败让她很难过,她眼眶立刻就红了。
等她平静下来,我现学现卖用了前几天听到的一本《高绩效教练》的GROW原理——.目标设定(goal)+现状分析(reality)+方案选择(options)+该做什么(what),何时(when),谁做(who),意愿(will),去做一名激发孩子潜能的教练(CATCHING)。
开始之前我反复提醒自己,相信孩子的潜能,用CATCHING(辅导)代替LEADING(引导),用随口提问代替随口提意见,我不会去承担她的问题,我的所有努力是启发她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方式。
因为我并不专业,也缺少前期的问题设置,所以以我对她的了解,不断的提问,比如你的目标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今后可以怎么做等等。她口述,我记录,整理了一份清单。
期间她一直在抹眼泪,看得出很伤心。
深谈到最后,我表达了对这件事的看法——你的进步让我感到惊喜,因为你第一次站在一群人面前展现自己,这份勇气已经是超级大的进步了,妈妈为你骄傲。
当我说完最后这段话的时候,她如释重负的松了一口气,我看到她暗淡的眼光一点点明亮起来。
她昨天的日记写了一页半,有一句话记忆犹新,她说:“要足够努力,别人才会信任你、尊敬你,以后要让人更加信任我,我要做出不一样的我,把这些缺点改正过来……”
4.
有些家长可能会想,小学生竞选失败又如何呢?其实不然。孩子在学校,如同我们身处社会,都在一个相对复杂的环境中,同样需要认同感和责任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班级里帮老师发作业本都是光荣的事情。
失败和成功就像生活中的调味盒一样,要糖也要有盐。
当孩子有了竞争意识,愿意参与到班级的竞选中,那是绝对的好事情,理应支持他们。但有竞争必然有失败,如果孩子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参加竞选,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抱着必胜的心态来的,就会有很大的挫败感,落选甚至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让我们看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例。杭州市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小军忽然患上了学校恐惧症,原因竟然是因为大队长竞选失利。他一直在班级学习名列前茅,担任班长、曾经的大队长,竞选时由于身体欠佳,没有准备充分,竞选过程中卡壳了,与大队长失之交臂。
小军自认为代表班级参加全校竞选,居然失败了,感觉对不起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们,内心充满了内疚、自责和挫败感。回到家,父母没有及时安慰,反而开了一句玩笑话,说她丢官了。
没过多久,他觉得在教室呆着就如坐针毡,老师讲课也完全听不进去,后来所幸连教室也不想进去。慢慢地,每天一到上学时间,他就会要么肚子痛,要么头痛,反正就是浑身不舒服等各种理由,来逃避去学校。几天后,父母识破了他的花招,就强行送他去上学,不料他一进校门就全身冒汗、脸色苍白……
三个月来,每天同学们去学校的时间,小军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看书、看看报、上上网。期间又有好几次父母试着把他送进学校,但每次把他逼急的结果就是哭闹、逃学,最后甚至离家出走。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来做过两次治疗,暂时的诊断是学校恐惧症。如果再耽误下去,可能会演变成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或情感障碍。”杭州市七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不无担心地说。
5.
其实,近年来,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大,这样的病例时有发生,不是个案。
杭州长寿桥小学专职心理咨询师周佶说,每年小学大队长竞选时,她都会来到现场,专门为那些落选的学生做一次短暂的心理干预。别看有的孩子落选后表情很淡定,但事实上其内心像钱江潮涌一样,起伏不定,千万别让这些孩子平时的修养掩盖了他们内心的脆弱。
周老师说:“很多时候,老师们会跟孩子讲‘没关系’、‘下次再努力’等话,但这种道理的灌输最多只能算是安慰,并不属于心理疏导或干预。真正的心理疏导要由内而外的发泄才能起效。”
所以,周老师的做法是,找那些落选的学生坐下来聊,让他们尽情地哭、尽情地说,引导他们回顾竞选的整个过程,并在讨论中,由他们自己去打破“志在必得”这个不合理的信念。要是有的孩子年纪小还没办法开展讨论,可以试着通过沙盘游戏,让他们把内心的挫败感尽情表达出来。
就像地震后有黄金抢救72小时一样,在心理问题的诊治中也有一个最佳救护期,时间是三个月。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遇到突发事件后,前三个月会有自我保护、自我舒缓的能力,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好转的可能性会越来越低。
随着学业的加紧,今后遇到的此类竞选活动会越来越多,大队委的竞选不过是一次试水,这时候应该抓住孩子受挫的机会,让他们在可承受范围内感受失败的滋味,告诉他们失败只是这次,以及在这个范畴,而不是他整体都是一个能力差的人。
同时不要把家长的世界观强加给孩子,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中庸’,并适当学会放弃。不争第一,不落最后的孩子幸福感最强。
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遇到不开心的事,建立一条通路,让情绪自然流淌,没有过不去的坎,怕只怕错过了最佳时期,让情绪郁结在一起,久而久之会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
多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声音,理性的看待每次的成功和失败,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久而久之他们内心会愈发坚强,成长的道路也会愈发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