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第一次想这个问题,是因为读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当我看见主人公的回答一次次被老人否定的时候,我也蒙了。这样看似无需思考的问题,竟然一时很难描述。大概把那些有关“我”的一切细节罗列在一起,都不足以定义这个独一无二的概念。
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家庭的影响,接触的事物,接受的教育,吸收的文化,自我的修行,内心的建设等等,这些日积月累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每一个不可复制的个体。
然而,“从众”的心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很早以前看到过《读者》上的一句话,意思是,我们从不怕大家一起犯错,而恐惧独自走向错误的深渊(原文记不真切了)。因此,坚持做“自己”,也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课题。当人们屈服于社会大环境的价值体系时,还会敢于坚持遵从自己的内心意愿吗?这样的选择真的挺难的。
当我大四顺利获得了保研的机会,然而为了喜欢的工作而选择放弃的时候;当我工作近七年,已经在行业内积累了较多的人脉和经验,而选择去德国继续进修专业的时候;当我去年放弃了好不容易做得顺风顺水的工作而选择一个更有趣更挑战却前途未知的新工作时,通常都会面临极大的内心挣扎。
这里一部分是自己内心权衡利弊的纠结,一部分是对未来“赌局”的未知。究竟是选择忽略自己的渴望,顺从的轻松生活下去,还是闯一闯未知的世界,坚持做那个唯一的自己,我觉得有时候需要一些“傻大胆”式的勇气。想得过多,反而不容易迈出自己的脚步,而被”现实“羁绊住了。也许比起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和成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相信自己选的这条路就是最好的,才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