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除夕夜至今,闲暇时间都“纠缠”在两篇论文的修改中,落下了读后感。看到学习群、朋友圈中伙伴们的海量阅读和实践分享,真有点应接不暇之感!尤其是武义精英班的老师们!可能是两次武义之行和一次北京之行我们总是在一起的缘故,她们从未离开过我的视线!看着她们一个个飞跃式的成长,总会带给我满满的正能量!
上午,修改好论文的第四稿之后,再次打开简书,准备认真地补作业!儿子在一旁笑我:“妈妈,感觉你怎么像我小时候在开学前狂补作业的节奏?”“是啊!妈妈现在也是学生啊!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读大学,现在好不容易有教授教我,我可不得抓住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
其实,说是作业,只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罢了。因为这作业,没人逼你写,也没人催你做,但几天若是不读不写,心里总觉得这几天的生活不完整。尽管正月里每个人都很忙,但看到伙伴们每天坚持读一点,每天坚持写一点,这种坚持的毅力就会时时提醒我——比我优秀的人都在努力,我有什么理由不学习!
这几天大多不在家,读书滞后了,但一有时间我就读伙伴们的读书和实践分享,这几天看的最多的是蓝美琴老师、程露老师、叶斐妃老师、李静雪老师、董雪梅老师等老师的读后感,从她们的学习分享中我看到优秀的人的共性!
一、专注的精神品质
她们都具有专注的精神品质!专注于读书,专注于写作,专注于实践,专注于科研!专注于策划每一个活动,专注于开展每一个活动,专注于每一个活动的反思和评价!也正是因为她们的专注,所以她们成长的更快!
二、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
寒假,正值春节,拜年和招待客人是免不了的,每个人都有忙的充分理由,但她们却都能给自己挤出时间学习,这一点值得我好好学习。比如程露老师每天出发前看书,路途中写稿;比如静雪老师去泰国旅游还不忘阅读、写读后感。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来说,每个人都很忙,她们却会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把学习与生活统筹安全、合理规划,真心佩服她们!
三、专业成长的自觉
一样的书,不一样的读法。这个寒假里,有很多人在读《你好,寒假!》,我也是其中之一。但翻看自己的读后感,总是感到“读”的力不从心,“感”的有口无心。而她们的读后感总是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而且,总能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想这就是专业成长的自觉吧!比如,同样是初中学生,董雪梅老师把语文学科与活动的链接就特别值得我学习。
四、对学习资源的敏感
在读蓝老师的读后感中,总能发现她对资源的敏感,她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而是我一直觉得她的活动真真正正地让假期与期初做到了无缝链接。比如她在学期后期开展的系鞋带、女红、社交礼仪等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都是我们常见却又恰恰忽略的,而善于思考的蓝老师都把它们转化成了学习的资源,这样的敏感真的让我钦佩!
五、反思力和自省力强
在叶老师的《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六中叶老师提了个思考:如何将自己做过的整理成文?她说李教授提出的乡村班主任专业成长五字黄金法则“做、听、说、读、写”非常实用。那么,我怎样才能将自己做过的整理成文呢?她想到的有以下几步。第一步:扎实地做。做是第一步,而我做得还太少太少了。第二步:大量地读。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丰富自己的积淀,近两年,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自己也感受到了变化。第三步:持续地写。第四步:虚心地学。向身边的伙伴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业人士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家长学习。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瞬息万变的。因此,作为教师,更需要学习。
读了叶老师的分享,我感到自己的实践和阅读也不够。至于写,也不能像程露老师那样每日坚持!尤其感到如果自己的实践不够深入,写的深度也就不够!
六、善归纳乐总结
程露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无所不能的,尤其在互联网的运用上,但在她的读后感里,我却读到了这样的总结与反思:相对于别人,“互联网+”下的我有哪些成长与反思呢?新技术的学习一直都是自己擅长的,技术的学习并不是问题,而如何使用好,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才是关键。反思自己,在假期重建中成长了什么:1.能够更合理地运用各个平台的优势进行假期的阶段性小结与资料的整理。2.能引领学生掌握比较简单有效的软件、程序来减轻各项目发起人的工作量。3.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采集各种电子文本进行分享。4.对各个项目活动群能及时跟进点评。……不足之处:1.对于“互联网+”下呈现的资源不能很好的进行有主题性的整理。2.更多的推动仅停留于群聊、私聊,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更多其中隐藏的可贵资源,其实还是自己的理论学习不够。3.“互联网+”下的平台使用还是有一些局限性的,对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不足以支撑,还需要更关注学生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在蓝美琴老师的《你好,寒假!》读后感十四:《回溯、审视、展望》一文中,蓝老师谈到她们的学习型家庭社群建设,其主要基础就来自“你好,暑假!”、“你好,寒假!”项目的积累。读到这里,我想到自己也在进行的学习型家庭建设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蓝老师写道:“需要思考推动家长社群活动序列化的问题,每次的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主题的深化等等都需要去思考与构建。其次是促进家长社群的活动常态化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除了每月一次的常规研讨,很多的讨论可以在网上实现互动。但这才是个开始,家长社群的建设还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成为班级建设中的一股常态力量介入班级日常生活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项工作的开展,只能从上次参加学校启动仪式的家长中优先进行培育,从培育这个社群开始,小步子慢慢推进,在活动推进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形成可借鉴的经验。”
从她们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她们的勇、仁、智、恒、信、雅!读最好的别人,做更好的自己,这个假期剩下的时间我要做个小学生,虚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争取每天读一节,写一点,把读书落在实处,把实践落在实处,谨记李教授的读书建议:努力多多“回到文本”“读懂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读懂作者、读懂文本”结合起来,关注文本中的字词句、思想、思维、写作方法等等内容。这是读书之根本,是读懂他人、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