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回来快一年了,一直放在书桌上久未拆封,像某种膜拜一样,天天可见,却只字未读,也是因为对自己这样行为的对抗,决定不把买的书读完就不再买新的书回家了。
最近空闲的时候大多数是随心所欲无所事事的状态,下班回到家陪儿子玩会,刷刷微信,看看视频,洗漱完毕差不多就到陪他睡觉的点了,差不多2个月的时间,忙忙庸庸碌碌,注意力一直空转,定下的计划和提醒形同虚设,每天还要不停的去消掉这些未完成的提醒,与精神真是一种折磨,但自己好像也能像个局外人,看着这种情形一再发生,“随它去吧”般妥协,在等待某个时刻再行动,我知道自己给设置的时间结点是6月底。在放飞自己快2个月的某天,就在昨天,觉得是时候打开它了。人是很容易妥协的动物,其实很多人都一样,我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我以自己作了证实的例子并用此来劝慰自己。可能普通人和不普通人的的区别就是在平常的日子里,是放任自己不断妥协还是坚守着原则。
正如Ray Dalio在导言中所述,“每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纷至沓来的、必须做出反应的各种情况。假如没有原则,我们将被迫针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之事孤立地做出反应,就好像我们是头一次碰到这些事一样。但假如我们把这些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并且拥有处理不同类型情况的良好原则,我们就能更好地做出更好的决策,并且因此过上更好的生活。”
普通人只所以普通,我想是因为我们从未思考还可以这样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可能会总结出一些方法,但是生活中真的很少这样去思考。
比如,面对不愿意做作业的儿子,应该遵循怎么样的原则?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我们每次采取的回应方式是否有原则可行?还是只是按照当时的情绪随意发挥?面对老人固守陈旧的观念不愿做任何改变时,应该遵循怎么样的原则?是否有双赢的原则可行?还是生闷气或大声呵斥不欢而散?面对夫妻间对同一件事的决定出现分歧时,应该遵循怎么样的原则?
面对这些生活中的琐事通常会容易带着情绪处理,如果不进行认真思考,可能会一直情绪化去面对,搞得大家都心力交瘁。今天看到连岳的《太快的进步不是进步》中说到,在处理家庭矛盾中,很容易出现“因为一点小事,就马上要撕毁协议,把自己逼上绝路。别人只出了一张黑桃3,你就王炸,这样玩非输不可。你出一张黑桃4就行了,一个快成年的孩子说用手机背单词,这完全是可能的,孩子也要学习抵抗诱惑,增强自律,他做不到,你再提醒,再建议,孩子就愿意听。每天都亮剑,声嘶力竭,你生气,我绝望,彼此伤害,情绪发泄完又懊悔,懊悔完又过度补偿,这种动荡的系统,大家都变得简陋。”
期望读完《原则》,我能找到自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