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统编教材中小学涉及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内容,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选编改写成的《将相和》,八年级语文教材《周亚夫军细柳》。两篇文章的年段不同,但二者都选取了《史记》的人物传记内容,仅从这点可以看出史记的专长于人物描写,如何把握好这一特点,又能让学生爱上我国这部文学、史学的经典之做?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本课堂。
一、以课文为载体,让语文学科素养落地。2017年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的建构与积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从《周亚夫军细柳》说开去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的这首《观猎》,描绘了一位将军在渭城打猎的情景。诗中的将军英姿勃发,风声鹤唳中气概豪迈,诗人在遣词造句间曲折的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而这位将军就是《周亚夫军细柳》的主人公―――周亚夫。王维之所以会借周亚夫将军的形象,来表露自己的心路,这与周亚夫将军的传奇经历是分不开的。
最能体现周亚夫个性特征的,还属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情节。教学本课,目标定位极为重要。统编教材的特色之一,就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24课《周亚夫军细柳》是自读课,需要学生运用教读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呈现自觉、自如。
二让文言诗文教学的“回归”。要把文言诗文当成诗文而不是文言语料来教。请学生自读课文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方面。就将问题罗列下来,采用生生、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来解决。疏解文意,读懂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晓知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就能达到复述,能完成口头的讲故事。 但要把故事讲的生动,则要从通过诵读加深理解、把形成语感作为中心。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历史,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其中有七十“列传”,主要是历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特殊人物的传记。 周亚夫与众不同,他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处于备战状态军营规定。“嗟呼,此真将军矣!”,为什么说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成为课堂必须突破的重点与难点。
三让诵读成为课堂的主线。 要使周亚夫的形象,从纸上跃然于学生的心间,诵读摆渡,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走进作者司马迁,走进周亚夫,走进汉文帝。 要突破对文言文教学中知识内容的狭窄理解。王荣生老师在《文言文怎么教》中强调,文言文教学,要注重“一体四面”级一篇文言的单篇教学,体现着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四个层次。我们不仅要得“言”,还要得“意”,从周亚夫将军的一个故事,展现的性格特征,去看他一生的生命轨迹。一位性格刚毅、做事不徇私情的将军,他评定曾任汉景帝时期的丞相。周亚夫为人个性耿直,不善阿谀权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出自他之口,被汉文帝誉为“真将军也”;周亚夫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平定“七王之乱”,在同吴王刘濞的做战中,沉着冷静,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后在景帝时期任丞相,但因功高盖主和个性耿直而被景帝处死。其悲凉的结局,令我们思考。
四要利用好文言与白话、古人与今人的不同点。我们将思维从2000年前回溯到现实生活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学习本文,我们不仅要为“文帝”点赞,在感受司马迁长于写人的特点,再对比、烘托中,由周亚夫的学习,来看屈原、项羽、廉颇蔺相如……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感受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人优秀的品质来指导人生,感受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