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那会就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完全没有体会。从去年12月开始,冲着一些事,发现再不读书,可能无法实现优雅的站在“原地”。书那么多?大专家、小专家们都在出书,刚开始的阶段是只要大咖有新书我就买,网评高的书我也买,训练孩子思维的书、有趣的儿童书籍,中央一套热播连续剧的书我也买,于是,半年我买了这么多。
从哪里开始看呢?第一本网评极高的书《你当像鸟奔向你的山》。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该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懦弱、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逃离的是哪座山呢?又飞向了哪一座山呢?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着仿佛一眼就能看到头的生活,可是泰勒推了塔拉一把——去参加了入学考试,从此,出现了人生的另一条岔路。既然是岔路,就绝不是坦途,而且可能随时进入死胡同,主教是塔拉人生拐点上重要的指引者,是他让塔拉拥有了使用奢侈品“好奇心”的机会。心门的打开,心的向往。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022年4月以前,不少公众号都在分享各种关于新课标的修订的点滴内容,如何才能实现优雅的奔跑着停在原地,于是《深度学习》《学历案》《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学校进入了课程与学习时代,到处倡导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促进学习为核心,以通过大规模测试评估学习成就为导向,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学历案,作为学生立场的课程方案变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不授人以知识,而做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苏格拉底很喜欢通过疑问对话的方式“逼迫”别人思考,从而开悟,其核心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诠释就是通过师生对话,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和人生真谛,从而获得智慧的成长。我又说:“教学不像吹气球,你吹多少,它胀多少,当你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白忙活”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其实自己真的没有必要“独白”那么多。”
面对新挑战,我先看了斯苗儿的一套新书《好课多磨》和《好课燎原》,学习斯苗儿“现场改课”理念与实践,听斯苗儿和她的教研故事。在书中我感悟最深的是都获得国家级展示获好评的课还可以换一种思路重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挑战精神呢?最羡慕的是斯苗儿老师团队的大型活动都能得到那么多特级(俞正强、袁晓萍等)的全程指导,参加这些活动的老师是何其幸运!这样的心情迫使我非常关注浙江的教研活动,在一次次线上教研活动全程围观中,深切体会到那种人人自愿、主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当中。
在这样氛围中,当在朋友圈中看到俞正强老师新书《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之后,第一时间购买,并火速看完,与之前的两本对比着看。很是喜欢,一鼓作气看完。俞正强老师出的书不多(包括介绍他的),好像就这几本。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风格,灵活的使用教材,基本不使用多媒体设备,看似与信息技术不相关,却是在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模式像学生介绍着知识的本质。找准、找好学生的起点,找对、教好知识的关键点、转折点,学会、学好知识、方法、技能,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俞正强老师经典的对话“我的明白,你明白了吗?”
在真正的开始教研员这份工作之后,对于斯苗儿老师的想法、做法就有了深刻的体会。因为在这学期听过的公开课当中,很多我也研究过、执教过。
小学教材就12本书,学生一茬茬的换,老师们却是轮番作战,如何才能以万变应不变呢?从现象出发看本质;看清本质找联系;理清关系看本质。这三句话不仅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以万变应不变,在读书的过程中,也是适用的。各种书就像各种公众号平台推送的消息,零散、都有效,但时间有限,如何实现高效呢?
理清学生的学习路径——《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与研究——基于学习路径的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认清学生的前拥理解,让学生学会像专家那样学习。
弄懂学生的学习方式——千人千面,一茬茬的学生生在不同的家庭,长在不同的环境,如何有效面对这样的活动呢?老师需要像学生学习新知那样去研读教材,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罗明亮老师在《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书中介绍的详细、深刻。当老师们有目标的开始以文化人、和学生讲道理之后,学生的深度学习也就会开始了。
如何让学生理解——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谈到逆向设计教学设计。这与新课标中倡导的教学评一致,先确定目标,如何实现目标,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措施,如何制订,都有细致的描述。
如何知道学生是否理解呢?——也就是我们平常说到的学生的思维如何外显?《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中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教材是中小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可以依赖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不应该教教材,而是应该用教材教。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学历案是什么,为什么要设计学历案,学历案怎么用? 何为“学历案”呢?顾名思义,学历案的“历”字就是“学习经历或过程”的意思。因此,“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起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这其中的“何以学会”如何理解呢?从教师的“教”到学生“学会”,信息必须经过两次转换。其中,从“教”到“学”是信息的第一次转换,从“学”到“学会”是信息的第二次转换。信息的第二次转换比第一次转换更为复杂,却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设计关于学生“何以学会”的方案,即从主题内容与学情的分析中,明确期望学生“学会什么”,进而设计应该教或学什么,怎么教或学,同时思考如何做好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以便作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最后设计课堂评估或作业评估任务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
未来做在今天想到明天
这几日都在进行各种的自我总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课题研究这算是第几回擦肩而过了呢?2007在做完问卷、准备进行问卷分析时,2022两项市级课题在研换单位,于是,总有一些遗憾留在这里。课堂教学是不完美的,生活本来也就是不完美的,在不完美的实际中追求理想中的完美,所以今天多读书、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让看过后的收获有迹可循,虽然它们真的会就像我们吃过的每一口肉一样,变成我们身体里某一个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