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1 摘录
1. 思维导图如何模仿大脑的创造过程
思维导图模仿了大脑的创新过程,得以迅速地催生创意。你的大脑并不会像一台电脑那样进行线性思考和顺序思考;它的思考方式是多边的、"放射性"的。所以当你在创建一幅思维导图时,每一次你新加入一个要素,从中心圍案延伸出来的毎一个分支以及形成的每一个子分支都在促使你生成更多创意,就如同你大脑那样工作。而且因为所有思维导图里的要素都是互相关联的,你的大脑便可以通过这种联系进行跳跃性理解和思维。创造是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最初的构想、概念和方案进行发展的过程——而这正是思维导图的前提。
2.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对比
概念图
多个"主要思想"
一个框中有多个词语
线条之间没有体现出等级,层次性较差
线条之间不一定连接
线条没有体现出差异
有无色彩皆可
有无图形皆可
思维导图
一个中心思想
一条分支上只有一个词语
线条之间体现出层级关系
线条之间必须连接
线条由粗到细
色彩非常重要
图形非常重要
Step 2 体会
虽然是商业的思维导图实践版,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没有看《思维导图》理论版,那么思维导图的简单定义即全方位的视觉和图解思维工具。
其主要的元素即 中心图形(关键概念)分支(一级分支、二级分支、三级分支……)。
关键点:一线一次。优势是自由,减压和看清全局。图形:一图胜千字。
思维导图vs.概念
功能:
1.笔记
2. 日程安排
3. 会议
4. 谈判etc.
思维导图概念由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布赞(Tony Buze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基于脑神经心理科学的图解方法,它类比自然界万物放射性状,以图形表达方式描述人类发散性思维。Tony Buzen还因此被称为大脑先生。
思维导图这一概念我知道得比较晚,刚接触就非常积极地投入其中,在课堂上运用起来。当时甚至不了解有哪些元素和关键点。当时的情况是想把精读课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反映出来,布置给学生们完成。因为没有传授思维导图应该如何画,大家画得形式各异,千奇百怪。虽然比较有创造力,但更接近概念图,或者是两者的混杂,操作起来比较难和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
在读《思维导图实践版》的时候,它文中的优点在我看来有些浮夸,什么“创造力”“自由”“全脑思维”,在我看来都是作者为了吸引用户却华而不实的亮片。看书中的图例也丝毫没有感受它的优越之处。
Step 3 行动
直到经过实践,我尝试用思维导图制定暑假计划,发觉做计划比平时有趣。大约因为我本人喜欢色彩、图案,虽然不是很擅长。在制作过程中确实常有新的想法,随时可以加入,不像线性计划那样常常被束缚。掌握了导图的关键要素后,制作时严格执行是可以感受到它的优势的,比如:a.想象力得到扩展b.自由、不被束缚c.全脑思维d.随时随地e.锻炼思维。基本上,好与不好都需要有小马过河的实践精神方能体会。当然它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a.花费更多时间(熟能生巧)b.需要大张白纸以及彩笔c.上手不快(我学习能力的问题)。
我也尝试了用ios app软件制作,速度提高并且可以修改,随时随地,方便调取。现在每日的计划基本是花5分钟制定,有新的想法了随时加入。而且可以转化为其他表格呈现。我基本可以完成每日计划,今日事今日毕。感觉夏日每天都很充实。
当然,我对制定导图还是有很多疑问的,我感觉它并不能取代别的笔记方式,比如比较图表Venn Diagram,口译笔记,需要详细记录每句话的笔记等。在右边写的时候,如果遇到词多的定义,一线一词要怎么排列?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要等我读更多相关书籍和深入学习并实践才能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