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瑞《风筝畅想曲》 (节选)
假日到河滩上转转,看见许多孩子在放风筝。一根根长长的引线,一头系在天上,一头系在地上,孩子同风筝都在天与地之间悠荡,连心也被悠荡得恍恍惚惚了,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儿时的放风筝,大多是自己的长辈或家人编扎的,几根削得很薄的篾,用细纱线扎成种种鸟兽的造型,糊上雪白的绝版,再用彩笔勾勒出面孔与翅膀的图案。通常扎得最多的是“老雕”“美人儿”“花蝴蝶”等。
我们家前院就有位叔叔,擅扎风筝,远近闻名。他扎得风筝不只体形好看,色彩艳丽,放飞得高远,还在风筝上绷一叶用蒲苇削成的膜片,经风一吹,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是风筝的歌唱,在蓝天下播扬,给开阔的天地增添了无尽的韵味,给驰荡的童心带来几分疯狂。
我们那条胡同的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放的风筝几乎都是叔叔编扎的。他的风筝不卖钱,谁上门去要,就给谁,他乐意自己贴钱买材料。
后来,这位叔叔去了海外,放风筝也渐与孩子们远离了。不过年年叔叔给家乡写信,总不忘提起儿时的放风筝。香港回归之后,他的家信中说到,他这只被故乡放飞到海外的风筝,尽管飘荡游弋,经风沐雨,可那线头儿一直在故乡和//亲人手中牵着,如今飘得太累了,也该要回归到家乡和亲人身边来了。
是的。我想,不光是叔叔,我们每个人都是风筝,在妈妈手中牵着,从小放到大,再从家乡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啊!
李恒瑞的《风筝畅想曲》中
由我假日在河滩上闲逛时,看见孩子们放风筝,想到了童年时期自己放风筝的情景。
然后由自己放的风筝,想到了家乡那位会做风筝的叔叔。
这位叔叔不仅手巧,而且对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他的风筝不送人也不卖钱,谁上门去讨就给谁,他很乐意自己给钱买材料。
当叔叔背井离了乡去了海外,但他的心里一直想着的是故乡。
叔叔把自己比作风筝,说有根线将他和亲人、和故乡牵在了一起。
而文章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说我们每个人应该像风筝一样,到广阔的天空中翱翔。但无论我们飞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故乡;无论飞到哪里,都需要时刻聆听祖国母亲的召唤,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文章由物到人,看似在写风筝,实则是为了引出做风筝的那人。
情感步步升华,将立意引到了更高的境界。
本篇中,我喜欢的地方有两处。
……经风一吹,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是风筝的歌唱,在蓝天下播扬,给开阔的天地增添了无尽的韵味,给驰荡的童心带来几分疯狂。
在这里,他将风筝被风吹时,发出的嗡嗡声比作了风筝的歌唱。用了一个“播扬”将这种嗡嗡的风声扩散范围广给描写了出来。
另外一个词“驰荡”,将那种童心烂漫,无拘无束的感觉给表现了出来。
此句最后有“疯狂”二字,再联系前面的“播扬”以及“驰荡”,脑海当中不由浮现出了这么一幅画面:
孩子们在广阔的天地中迈着腿儿撒着欢地奔跑着,阳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
他们的手中拽着一根长长的线,线的另一头,是一只风筝抖着翅膀在空中上下翻飞着。
银铃似的笑声在天地中飘荡着,连带周围的空气都染上了孩子们的活力。
《风筝的畅想曲》中,用简单的描写给了人无限的遐想,用几个词语就组合成了一幅让人难以忘怀的趣图。
另一处我喜欢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是风筝,在妈妈手中牵着,从小放到大……
当我们还在 丫丫学语时,母亲就陪伴着我们,她教我们走路,教我们生活的技巧,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当我们渐渐长大时,无论走到哪里,母亲都在我们的身后,默默地支持着我们。她的怀抱,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