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什么时候?在哪?和谁?
文/雾晨
排版/雾晨
图源:网络 侵删致歉~
!
长这么大以来,我离“性”最近的距离还是面对高三的生物书。
记得有一天上生物课,老师讲到《遗传与进化》那一章的时候,全班的同学格外的集中精力,甚至回答问题的声音都比往常大了不少。
那时大家的默契还是听到某句话会突然心照不宣地大笑起来。
也不难发现,就连有与“性”相关标题的新闻点击率都要高一些。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够得上大家一致地“爱好”了。
但是离开了自己的私人领域,提起时,更多的却是“谈性色变”了
对“性”的好奇原本是一件真实又纯真的事情,可是却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羞耻”这个标签在我们心中变得根深蒂固。
“问这个干吗?你还小,那是大人的事”
“一个女孩子,怎么讨论这些东西,知不知羞呀”
“以后你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长大了自己就懂了”成了许多大人逃避给自己的孩子性教育的借口,也成了我们对“性”的固有态度。
好像许多大人总是习惯顾虑很多:
“我怕‘性’会教坏他,他还是个孩子,心思应该放在学习上”
“懂的早了,做些出格的事情怎么办”
被淹没在这样的观念中的我们,越容易潜移默化地认为“性”隐秘而羞耻。
如果哪一天我们中的一些大胆了一点,将它放在阳光下敞开了说,反而他们倒变得像异类了。
如果说,父母对“性”的避而不谈是出于保护。
那么这种将孩子禁锢在象牙塔的的保护更接近于短效的心理安慰。
坏人更不会因为你的美好而停止作恶。
甚至部分女孩子在不幸遭到侵犯后,因害怕,羞耻不敢发声,遭到多次伤害,任由这种羞耻感一遍又一遍地凌迟着她的内心,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对“性”一无所知并不能代表单纯美好。有理智有主见才是。
毕竟“性”有什么脏的呢?脏的是那些无论何时何地都只将”性”等同于色情的人
我想,好的保护应该是提早教给孩子什么是“性”。
告诉孩子:哪些地方是隐私部位,什么行为是不礼貌的,什么是侵犯。
而不是告诉孩子:裙子不适合你,你胸太大了,得穿宽松的衣服遮住。
有些东西本就不完全在于它本身是什么样子的,而在于人心深处的看法。
就像我青春期的时候去超市买卫生巾,挑选的时候看见有异性在,总会先离开假装挑选别的商品,余光不断留意着他们什么时候离开。
等他们走了才绕回去买东西,排队的时候甚至还会莫名地觉得大家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
多数时候店员会贴心的特意拿个黑色塑料袋帮忙装起来,现在忆起,觉得确实没什么必要,
但那时候的确也只有黑色塑料袋才给我一种被保护起来的安全感。
!
如果说开始是对这样的刻板的看法缺少一些“特立独行”的勇气,那么后来,自己被同化,很多片段也默默地变成了生活的常态。
”习惯穿裤子”
”夏天也得穿上外套”
可是回过头来一看有什么呢?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什么好羞耻的呢?
我们遮住的不过是不合理的自卑与胆怯,是对“性”的偏见与不公平。
长高长大是正常的,而性特征的发育却要被对于“性”的羞耻感而排除在外。
甚至有人会觉得“开口讲段子的人”不单纯,经验丰富。听到段子会脸红害羞的女孩儿才干净纯洁。
很多时候,把“性”太当回事,是我们的现状。
与羞耻与困扰相比,我觉得认识“性”带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保护自己,生理与心理健康的知识。
大大方方成长,停止”谈性色变“,从正确的认识“性”开始!
关注七甜 公众号更多精彩
我是雾晨 ,你的喜欢,我的晚安
留言区一起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