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梓树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这也是生命开始的地方,凝聚着浓浓的乡情。
大概是在洛阳南边,伊河东西两岸,有一对山,隔河相望,那东岸的便是东山,又叫香山;那西岸的便是西山,也叫龙门山。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龙门石窟就是建在西山。 那对山,我儿时常去,西山半面尽是石佛像,分布在岩壁上、洞穴里,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立的、坐的、躺的形态各异,展现出古代匠人鬼斧神工般的雕刻技艺。由于民国时期遭遇多次佛像偷盗,导致石窟艺术的巅峰遭到破损不再完美。
但即使这样,龙门石窟每年接待的游客量也能超出300万。节假日里,从各地到此的游人,拥上西山,将那半面围个结实,让我很难挤进去。 而那东山则不同,外地游客一般很难有时间去游览,即使上了东山,也鲜有游客能抵达白园,因为可以驻足的景致太多,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这也让白园成了我儿时最向往的地方。
白园是“诗魔”白居易的陵园,建在谷里,是避暑的好地方。本地人到了暑天,都会携一家老小到白园去。园里有一潭碧水,从岩缝泻下,涌入潭中,溅出老高,潭边尽是竹林,其里大概是毛竹,一年尽是,不怎么高,也不那么壮,但十分秀气。
池里荷花尽是素白,唯瓣心现些半见。叶和花都现的顶早,到立秋才败,绕着池边,密密地排列,时不时也有疏的地方,但并不显凌乱。我最喜欢的便是这潭边,这里是我的乐园。
三伏,洛阳的日光不输重庆,凡是在骄阳底下的事物,很少有能不失掉生机与力量的。而这毛竹,却是翠绿,长得正盛,沿池的荷叶,荷花尽冒出来,争抢着每一缕阳光。潭里的鱼儿在荷荫下游嬉。在园林中避暑的人们,也不约而同地聚向潭边。孩子们穿梭在竹林间,丛丛竹叶摇动,沙沙的响声回荡在山谷。伸长手臂拨动荷叶,触一触荷花,掬一捧水浇上荷叶,轻轻一摇,四散的水珠顺着叶脉滑动,定在叶心,甚是有趣。寻些断了茎的荷叶,拾出潭来,修整修整,甩净了水,拿在水中,举在头顶当小伞,好玩极了……
我总趁姥姥不注意,奔到池边,扯下鞋袜,坐在岩上,将脚伸进潭里。先用脚趾触触,不见水底有什么动静,便挽了裤脚,踩进水中,轻轻划荡起层层涟漪。潭水是那样可爱!
这便是盛夏。
三九,我最爱喝的是家乡的胡辣汤。喝胡辣汤定要去老城,这有“乡味”,别家没有,也不可替代。油、亮、浓,有着靓丽的琥珀色,像融化的蜜蜡,浓郁粘稠,又似半融的雪水,轻盈濯净。 一碗胡辣汤摆在桌上,只三分钟,我便扬着空碗,辣的吸溜吸溜,不住吸着凉气,也不忘喊上一句“阿姨再来一碗”。两碗汤下肚,瞬间逼走了一身的寒气,暖和极了。
这便是严冬。
那些家乡的景物,那些浓郁的乡味,可能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屑一顾,但于我而言,却视若珍宝。这便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也是让我魂牵梦绕最难割舍的浓浓乡情。
故乡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坐标。因为那里有你最留恋的景致,也有你最惦念的味道。乡情就像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亘久弥津,岁月静好,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