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气读完了余华老师的著作《我们生活压巨大的差距里》,虽然没有减少我的内耗,却发现了一种有趣的读书形式。
原来,我一直看不进去一本书,走马观花的读完,很多精彩的细节都完美错过,而这次我点开了电子书中弹幕,和很多读者一起评论,一起阅读的,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那余华这本书究竟是讲了什么呢?说是一篇散文,更像是一篇日记,或者说是旅游日记,对我来说还是挺受用的。全篇文章虽然不提差距,字里行间都是差距,我们来总结一下究竟有哪些差距。
首先就是财富差,记者采访90年代的年代的孩子最想要什么?城里的孩子想要真实的大飞机,而山区的孩子想要一双干净的球鞋。可见,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地发展,财富却并没有实现平均分配,只有2%的人拥有了80%的财富。这让我想到煮开水,如果从上面加热,根本不会全部沸腾,只有从下面加热,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接着便是信息差,读书的重要之处就是告诉我们都是无知的,很多认知外的东西,我们是不知道的。就好像余华提到的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们都会认为是热闹的景象,结果却是冷清的可怕,都处都戒严。这是因为当时国际形势严峻,很可能会有内部的暴动,尤其是达尔富尔事件,更是把我国推到了风口浪尖,但是强大的中国硬生生顶住了舆论压力和严峻的形式,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媒体不想让我们看到的可能永远无法知晓。
还有写作上的差距,很多人表示这部分就是作者在教人们写作文,没有任何可读性,我却看得津津乐道。余华讲写作不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精准的洞察力。一篇文章如果光有想象力,那就只有吹嘘和瞎编,需要洞察力将想象力的不足进行缝补。《西游记》中二郎神和孙悟空变形打斗就是很好的例子,为什么二郎神最后现出原形呢?是因为孙悟空变成了低等的鸟类,二郎神不甘降低身价。同时整个变形过程伴随着很多可以抓住的漏洞,才能够找到对方,推进打斗的进行,这些都是吴承恩别具一格的洞察力。还有马尔克斯,如何让人物飞上天呢?不是一句话就完了,而是从生活中床单飞上天的实例得到启发,让人物坐着床单飞上天,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看来,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作家包括余华的成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是日积月累打磨的结果。
当然,这本书中最让我捧腹的事余华的毒舌,他直言不讳地抨击时事,借巴西运动会场地的普通暗讽我国的大张旗鼓,为了面子工程不惜劳民伤财。他讲60周年纪念日对他来说只是意味着比59周年多一年。他甚至还讽刺自己的父亲,说父亲是48年入党的老党员,不过万幸是没有在49年加入国民党。看到这些直言直语,我不得不佩服余华地勇气,真是随心所欲。
从这本书写作的时间03年到现在24年,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多年都没有变过。那又怎么样呢?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补齐这部分差距,这大概是成本最低的途径了。2024年的倒数第二天,感谢余华又带我缩小了一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