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读共进
【打卡人】昝玉姬
【打卡始于】2023年8月28日
【日精进打卡第7天】2023年9月4日
【今日读书】
【书名】《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8)
【用时】30分钟
知识的结构如何指导课程设计?
知识的结构展现了课程设计的流程,从主题和事实开始,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找出重要的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又连接在一起形成跨越时间和相似情境的概念性理解,即概括/原理,一旦概念性理解形成,将会找到很多不同的事实性实例。多年来,我们发现这种从下往上的策略将会使概念性陈述更清晰、更有力量。
为什么概念性理解对课程设计和教学如此重要?
1.只有在概念性理解的层次上,迁移才会发生,能够将理解迁移到不同具体实例的学生,发展了大脑图式,使其深刻的洞察新旧知识之间的模式和联系。
2.协同思考需要事实性知识和概念之间的互动,协同思考需要更深层次的心智处理,并让我们能够对与概念相关联的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它可以支持个人意义建构,并能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这将激励我们更好的使用我们的大脑。
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
宏观概念是广博的,并可以跨越很多学科领域,在跨学科单元当中,宏观概念可以为整合思维提供高水平的视角,微观概念则更贴近学科,比宏观概念更为具体,宏观的概念可以解决宽度问题(更强的跨情境的迁移性),但是却无法提供深度的学科理解,所以在一个课程单元中,应当有一到两个更为广博和抽象的宏观概念,而为了保证理解深度,大多数单元概括要使用微观概念。
我的思考:地理学科有哪些主要的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需要持续关注。
将学科领域打散成各个分支,依照分支组织概念以及更为具体的相关概念的垂直模式,可以成为连接教学实践与理解的可行的课程布局。
我的思考:一轮复习就在尝试打散教材的编排体系,依照“分支组织概念以及更为具体的相关概念”建构大单元,教学效果很好,备课量太大。
个人感悟:
当前尝试转变教学方式,指向以概念为本的教学,仅仅是尝试,并不成熟,但与以往指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相比,当前的尝试自我感觉和学生的反馈还是很好的。正如文中所述:清晰且强有力的概括,代表了学科最重要的概念性理解,让教师感到自己的课程极具张力,可以信马由缰,看到学习可以内化那些由事实性支撑的清晰而重要的概念,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