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报任安书》、《屈原列传》、《苏武传》,大家会疑惑于屈原的死,司马迁的生,苏武的生生死死。男同事会觉得司马迁的生太难了,他觉得不如死,女同事们觉得司马迁太伟大了,正是因为这样的选择艰难,才觉得很佩服,反而不是很能理解屈原的死,而苏武开始一门心思求死,后来那十九年,又拼命求生,这又是为了什么?
在我看来,他们所有的选择只源于那未曾磨染的初心。
爱国:是屈原生死不易的初心。
许多时候,我们敬佩屈原,他的高贵典雅,他的才华横溢,他的初心不改,他的爱国之志。他宁死不改其志的坚定,他九死未悔的持守。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懂他。记得上学时,不喜欢背《离骚》,总觉得“隔”,不太懂。初上班,《离骚》是我惩罚迟到孩子的利器,谁迟到,谁给我背诵。后来,迟到的人就没有了。
再后来,年龄渐增,品读《离骚》,教授课文,便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越来越欣赏,越来越共情。他的痛苦: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口铄金的痛苦,不被信任的悲哀,却依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何等的高贵何等的坚韧,“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承受的。
既然他如此坚定,又何惧生?选择死?国已无国,还有何必要存活于世?!他是殉国,非为脆弱。他是坚守,不是逃避。不过是一颗未曾磨染的爱国初心罢了。
苟且生:不过是修史明志的初心。
死容易,活却难。尤其对于男性来说,以宫刑为代价,获得活下去的机会。不容易。对于大多数正常的男性来说,他们宁可选择一死了之,也胜过屈辱活着。
所以,我们都能想象出来,司马迁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多难。不过是因为家族使命未完成,人生追求未达成。他在《报任安书》中写出自己的初心,写出自己为何忍辱偷生,他反复解释,也是想要安慰自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他在这段话中找到自己坚持的理由,也是让自己更强大,明白这世间想要成大事者,谁不是经历几番风雨。
活着,很难。可是,我要活,因为我有我的人生追求,修史明志,他做到了。
生生死死:祖国尊严是原则
苏武的生生死死,苏武开始自尽时的决绝,最后却在十九年的艰难生活中,向死而生,绝不放弃。苏武牧羊,成为气节的代名词,而他的坚持,就是他爱国的初心。为了国家的尊严,他可以生,可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