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知道《单读》的mook,但由于市面书籍太大而“干扰”我始终没有看。又是机缘巧合,小弟借我一本《单读32:寻找救生艇》,一读起来便很喜欢。其他本没有读过,这一本是“爱尔兰文学特辑”。对于爱尔兰文学我知道那些位如雷贯耳的名字,却没读过一本他们的书。但正如本期主编严歌的意思,了解一个国家的切入点最好的是文学。包括北欧四国,那些离我们距离遥远、精神距离也同样遥远的地方,真的没有比文学更合适的入口了。想想其他国家和地区,了解美俄看政治,了解中东看纪实,了解非洲看我们对其帮扶的新闻;当然这是简单的说法,拉美也是靠文学。
说回这一本——爱尔兰文学。里面收录了14我从未听过的爱尔兰作家的短篇小说。初读的感觉如果浓缩在一个词里那应该是清新,非内容的清新,而是我阅读的感觉,是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如果读其他小众文学的感受也是清新的话,尚且也说得过去,它们都满足了我的强烈好奇心的填补。
如果说丹麦被安徒生描摹成了一座童话王国,那也是充满痛感的通话,安徒生的童话是成人的通话。而爱尔兰通过文字的媒介传到我眼下也是苟且多于幻想,但那往往是相对正常的,才可信。14个故事没有读完,却都是平民的故事,无声的故事,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故事。它们可以被安插在任何国度和朝代,但它们犹如作家们手里的电钻深入地下。这些故事读完了并不会篇篇记得住,或许会演化成某种类似基因一样的微粒进入到读者的生活中。眼见为实是实,抽象的也可能是实,只是需要有分辨力的眼睛和头脑。
我对任何事、任何意识形态尽力做到没有倾向性,时代轮转,谁说的算我无所谓,我只知道活过一次,至少可以在有生之年多看看多知道,但不必过多的品评,没有意义。传播有意义,搬运工有意义,评论,意义不大。人类诸多言行主要是为了增加酒业,为了吃饭,不可厚非,但基于此,学会分辨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