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咨询中,有妈妈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玻璃心,骂不得,说不得,怎么办?”
孩子范了错,真的就不能批评了吗?
当然可以批评,但批评时,也得起到教育的效果才好。没效果,真还不如不说。
这让我大脑里又再一次浮现起了一位父亲和教练和孩子沟通的场景。
国庆节陪儿子踢足球比赛在候场等待时,从赛场出来个满头大汗的孩子,妈妈立马递上一块金灿灿的面包给孩子。爸爸坐在孩子的左边,给孩子扇着风,并一直跟孩子说:“你为啥不去抢那个球?你不抢,就得不到球,哪有射门的机会?……”
教练在右侧附和说:“就是呀,要抢球呀,✘✘”
孩子一个面包半个小时还没有吃完,爸爸也没有说完。
我实在是心疼孩子说到:“爸爸,你给孩子附加的调料太多,孩子都吃不下啦,等孩子吃完,你给他分析一下刚才的那几个球如何才能踢的更好。”
爸爸抬起头,看我一眼说:“我们家孩子就得说,不然没法进步,你看他就像个木头。”
于是我就对爸爸说:“可以让我跟孩子说几句吗?”
我是这样跟孩子说的:“孩子,等你先吃完,阿姨有个好消息告诉你。”孩子看我一眼又低下头没说话,继续吃他的面包。
很快就把手里的面包吃完了。
我看着孩子说:“你们这队进了一球,阿姨都看见了,恭喜你们啦!阿姨给你点个赞。
你知道吗?如果不是你去帮助那个队友去挡住对方的13号球员,你的队友就没法踢进这个球,你和队友配合的可真好。”
这个时候,孩子抬起头来看着我,眼里有了一些光。
我又接着说:“阿姨也看到有个球传到你脚下,你没去射门,阿姨好好奇,你是不知道怎么射门还是不会呢?”“我不知道往哪里踢?”
孩子尽然回答了我的问题。“没关系,这个得请教教练,教练最专业啦,他觉得你能踢好这个球!”旁边的教练就立马接上了我的话,给孩子指导。我相信孩子会重新拾起信心,也会越来越好。
如果一直让那位爸爸数落这个孩子,孩子也只有满腹的委屈,依然不知如何去做?
称赞的话语如同牙医诊疗室的麻醉剂,虽然牙钻让会令患者感到不适,但是麻醉剂能够有效的缓解疼痛。
所以,作为领导的父母,应当学会【欲抑先扬】法。
作为父母的我们,得自己先学会。并让孩子感受到力量,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领悟到欲抑先扬的道理。
也许你要说,在气头上,没法这么冷静。那就请你读读这封信:《爸爸忘记了》,我相信会给你一些启发和感动。
爸爸忘记了
W.利文斯顿·拉尼德
我想对你说,我的儿子:写下这些话时,你睡得正酣。你的小手放在脸蛋下面,弯曲的金发被汗水濡湿,紧贴着额头。我独自一人偷偷走进你的房间。几分钟之前,我在书房里读报时,强烈的懊悔折磨着我的内心。因此,这一刻,我歉疚地来到你的床边。
这些事始终在我心头萦绕,我的儿子:我之前一直对你乱发脾气。上学之前你不好好洗脸,我骂了你;你不把鞋擦干净,我又数落你;你把东西乱丢,我对你大声嚷嚷。
吃早餐时我也一直在挑你的毛病——你把饭洒了,你嚼得太快,你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你面包上的黄油抹得太厚……你去玩的时候我正要出门赶火车,你转过身来,挥着小手对我喊:“爸爸再见!”我却紧皱眉头,以这句话回答你:“别驼背!”
下午又是如此。回家途中,我审视着你——你正跪在地上打弹珠,袜子都磨破了。我强行把你拽回家,让你在小伙伴面前丢脸。“袜子很贵的!等你自己赚钱的时候你就知道珍惜了!”你听听,我的儿子,这就是一个当父亲的说的话!
你还记得吗,后来我在书房里看报纸的时候,你怯生生地走过来,眼睛里闪过一丝伤心。我抬了抬眼,对你的打搅很不耐烦。你在门口犹疑着,而我却厉声问:“又有什么事?”
你什么都没说,只是一阵风似的跑过来,抱住我的脖子,亲了亲我。你的小胳膊紧紧地搂着我,上帝赐予的爱意如花朵般在你的心中盛开,连我的漠视都不曾令它枯萎。然后你就转身跑掉了,我听到你啪嗒啪嗒跑上楼的声音。
就在那时,我的儿子,报纸从我手中滑落,我心里充满了厌恶和惊惧——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吹毛求疵、任意斥责——这就是我对一个小男孩的回报。我不是不爱你,我的儿子,我只是对你抱有那么多的期待,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衡量你。
你个性中有那么多优点,那么美好,那么真诚。你跑进来亲我,同我道晚安,幼小的心灵如同黎明破晓时点亮群山的阳光。今晚,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再重要,我的儿子。我在你的床边悄悄跪下,心中充满愧疚。
我知道这忏悔于事无补,我知道你或许还不懂得这些话的含义,但是我下定决心,从明天起,要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我要成为你最好的朋友,你难过的时候,我陪你难过,你大笑的时候,我陪你大笑。当不耐烦的言语再次涌到嘴边,我会闭紧双唇,提醒自己:“他还只是个孩子,一个小孩子!”
我很抱歉一直把你当作大人来对待。而现在,我仔细地端详着你,我的儿子,端详着你困倦地蜷伏在婴儿床里,此刻我才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你还那么小。仿佛就在昨天,你还躺在妈妈的臂弯里,依偎着她的肩膀。我对你要求得太多了,太多了……
信你已读完,在感动之余,我们也不要忘了,当孩子真的犯了错,不用指责,不用批评。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教会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王道。
当我们与孩子沟通时,记得“共情同理”孩子。
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常常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
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
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
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
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
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上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
在这里良云也提供以下七个步骤可供我们的家长参考:
1.跟孩子沟通问问发生了什么事?
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首先先问清楚,而不是上来就劈头盖脸的骂孩子一顿,明白了孩子的缘由,才能够了解孩子内心,知道孩子需求,才能解决问题。
比如上面的案例:
爸爸可以问问孩子:“看到了有抢球的机会,你是不想抢,还是不知道怎么抢?”
孩子:……
孩子不管说什么,父母只需要听着就好。
从孩子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找到孩子的需求点。
假如孩子是不敢去抢,证明孩子自信心不够,多鼓励,多陪着孩子练习。
假如不知道怎么抢球,那就需要找专业的教练帮忙看看,教孩子如何抢球,如何射门?
只有找到了症结,接下来的时间陪着孩子练习就是了。
2.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孩子做错事情了,或者是孩子有些事情没做到,本来心情就很难受,如果父母再去打骂他们,只会让他们负面情绪递增,去询问孩子感受,明白孩子心里想法,比打骂更有效。
比如,上面的案例中的父亲可以这样跟孩子说:孩子,爸爸看到你球到了你的脚下,你也没抢,心里是不是很着急?
3.你有什么想法?
孩子真的惹事犯错了,说明孩子内心肯定有啥需求没满足,所以采取了不合理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询问内心想法,才能有效解决矛盾。
比如上述案例爸爸可以问:“能跟我分享一下,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呢?”
4.你觉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做错了事情需要承担责任,即使孩子有苦衷也必须让ta学会思考,明白不管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清楚后果,再去决定要不要做?
比如上述爸爸可以说:那个球你没去抢,就被对方抢了去,失去了一个机会,爸爸觉得挺可惜的……
5 .那你决定怎么做?
如果孩子没有主见,那就多询问孩子想法。
不管孩子是否做错先询问其想法,决定如何去做。
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孩子想法,同时可以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
比如上述案例中爸爸可以说:下一场再遇到这样的球,你打算怎么处理?
6. 你希望我怎么做?
孩子犯了错(做不到)父母应该先去考虑是否孩子有啥需求,是否对父母有啥要求?
爸爸可以问:你希望爸爸怎么帮你呢?
7. 结果怎么样?是不是你想要的?
孩子做错了事后,等孩子情绪稳定后,我们可以试着跟孩子沟通,问问孩子是否达到了他心里想要的,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知道了其想法才能够去和ta进行有效的沟通 ,并对其错误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就让我们以理解代替指责,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对方缘何如此——这比简单的批评要有益的多,也有趣的多。同情、宽容和善意将会由此萌生。“了解一切,就能宽恕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