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王小波之妻李银河
二十年前的今天,王小波先生离我们远去了。
在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提过他。
个人认为,那也是我做公众号以来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
说实话,我原来不太清楚小波的祭日,只是模糊记得他在1997年离世。今天偶然翻看他的作品时,突然想起来这茬,很好奇的查了一下他到底是哪天离开了我们。
没想到,就是二十年前的今天。
对于王小波,其实没必要做太多的阐述。因为爱他的人,不会因为我的三言两语对他有更深的感悟,不喜欢他的人,我更没本事改变他们的看法。唯有不了解王小波的人,值得我说给他们听,因为能给他们展示一下这位当代文学史上的奇才,我真的太荣幸了。
“我是个理科生”
1952年,王小波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学者干部家庭中,彼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大江南北对新生活充满了期许。
然而,就在王小波出生的这一年,他的父亲王方名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全家都生活在惶恐和不安的气氛中。“王小波”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此时的变故,取“一场风波”的之意。
不幸中的万幸是,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家中有不少藏书。虽然父亲在政治运动中饱受苦难,不想让孩子们学文科。但王小波对文学的热爱却深入骨髓,经常在家中偷偷阅读父亲的藏书。
成年后,王小波去农村当过民办教师,后来又返回北京,成为一名工人。1977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恢复高考后,因为父亲还没有被平反,心存疑虑的王小波并没有参加考试。
1978年,王小波通过高考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不过还是因为的父亲缘故,读的并不是文科,而是贸易经济系。后来,他又远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求学,学成归国,回到人大做统计学的讲师。
不同于诸多成功作家的文科出身,王小波的求学之路有些曲折。事实上,除了本科所学,王小波对计算机编程也剖有研究。在93年的时候,出于统计学的工作需求,他自己买了一台286,王小波当时学会了FORTRAN,汇编,数据结构,还有编译原理(坊间传言,当时的水平与马化腾不相上下)。
小波是典型的“理转文”,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许许多多这样的年轻人既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也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没做出什么奋斗终生的选择。但是小波的精力旺盛,让他每件事情都做的专心无比,每个领域也都小有所成。
后来,王小波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的说到“我是个理科生”,其中丝毫没有不满于当时的选择。相反,他用自己的理科思维批驳张爱玲的“小女人”思想,用冷眼看待命运的坎坷崎岖,他对自己说过“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不相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死后哀荣
造化弄人,王小波像许多欧洲艺术家一样,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声名大噪。小波还在世的时候,只有少数圈里人知道他,大多数读者根本没听说过他的作品。他那些精彩绝伦的小说,也被无数次退稿,被许多编辑扔进垃圾桶。
小波在世时平凡的活着,孤苦清冷。他曾经这样说:“我是一个内心常常会感到孤独的人,虽然我和朋友、家人亲密无间,但我仍旧常常感到可怕的孤独。”
可是,等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世间竟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生前可寻的文章都得以出版发行,而且多是一版再版,成为杂文和小说中的经典。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坛,王小波宛若一瞬的流星,冒冒失失地映入眼帘,又急匆匆地离去,在暗夜里放出极其夺目璀璨的光辉,使人们长久回想。
还好有这份爱情
时至今日,提起李银河,大家都会说那是王小波的夫人,而在当年,王小波认识李银河的时候,他还只是个普通工人,长得也比较丑。而李银河却年轻貌美,已经是《光明日报》的编辑。
两人相识以后,经常书信往来。不得不说,小波人长得丑却很会讨女孩欢心,他曾这样写道:“真的,我要好好爱你,好好的。不一定要你爱我,但是我爱你,这是我的命运。”
后来两人在王小波28岁时登记结婚,因为那时小波正在读大二,学校规定不准结婚,所以两人选择秘密结婚,没拍结婚照,也没婚礼,两家各请了一桌,算是婚宴。
婚后,王小波和李银河感情很好,却没有孩子,因为他们结婚前就已经商量好,只过丰富有趣的两人世界,不需要孩子作为纽带。
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逆行者,小波也有他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在冷眼与怒骂之余,有这样一位爱他的伴侣,能在心灵上给予他一点点安慰,真的是一件莫大的幸事了。
20年已经过去了,但在未来的日子里,王小波的自由思想不会远去。就像他的作品对罗素、卡尔维诺批判精神的传承一样,后来人也一定有接过火炬薪火相传的。
徜徉在小波的作品中,你会感觉到,他就像一个老师,一个兄长,总是那么真切,那么可爱。
小波说过:“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高兴。”
从这个角度说,今天,我们真的为他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