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孔子》,从书名上,我们就能知道,这是一本关于论语和孔子的书,对于孔子的认识,我们也是从《论语》开始了解的,我们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也是历朝历代一直传承下来的大家。
前言篇中这两段分享可以说是重点了: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也就是爱别人,爱他人。以“爱人”为“仁”的核心内容,意味着人有着走出自我、走向他者的天性,并且这种天性是值得肯定与培养的。
如何实践仁德呢?具体的路径有两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公》)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这两句,可以说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句子,但是真正的有没有用心去领悟,并去做好呢?

(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这一句,从字面上,我们理解的就是,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不能强加给别人。
就好比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听捕鱼的人说,假如把抓来的螃蟹都放进一个篓子里,不必盖上盖子,螃蟹也不会爬出去,由于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终所有螃蟹没有一只能出去。
这种想法正好和人类的某种想法不谋而合:
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
我升不了官,你也老老实实地原地踏步吧。
我死了,也得拉一个垫背的!
我发不了财,你也别想捞到什么好处!
这是不是我们经常能看到呢,可以说,真的是特别普遍的一个现象了。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先将100只羊放入一间屋子,并在里面放上一些青草;紧接着,又让人将100条狗放入另一间屋子里,并在屋里放上大量肉饼,然后将门锁好。
再一次观看两间屋子。第一间屋子里的羊群们安然地睡着,那几捆青草早已被吃光了;当开启其次间屋子时,里面血腥扑鼻,大量狗已经奄奄一息,而那些肉饼却仍旧完好如初。
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羊在利益面前擅长协作,而狗则为利益相互残杀,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占到半分,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成群的羊而没有成群的狗的理由吧!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张图,天平上的两端,我们就像是这个天平,一边放的是自己,一边放的是别人,当我们只能想到自己时,天平是不是就全部朝着我们这边来了,而另一边是不是就失重了呢。

如果这在利益面前,也许,你可能还可以有机会说可以得到相应的利益,但是如果是面对危险呢,是不是就得寻求帮助了呢,所以啊,人,有时候,是相互的。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有两桌人,每人都有一双筷子,但是筷子很长,无法喂给自己吃,但却可以喂给对面的那个人吃,第一桌人,他们的做法就是,双方都互相把菜和饭喂到对方的嘴里,互相让对方都吃上了饭菜,而另一桌人呢?他们每个人都只想着让自己吃上饭菜,结果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吃上了饭菜,最后全部都饿死了。
故事很简短,却也是很警醒一个人的。这三个故事,其实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个缩影。目的也是让我们明白,在点亮自己这盏灯时,也别去熄灭别人的灯。

(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
该句出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论语·雍也》。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如果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看到这句,让我联想到一个职业:教师和医生。
教师:培养人,育人之教。
医生:救死扶伤,舍己利人之本。
从这两个职业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利他之心,这是我对这句话的一个初面的理解。

很喜欢那段话: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大家好,我真名:廖丽萍。笔名:心月。是一名文学爱好者,作品曾发表于当地报刊和网络平台,平时喜欢琴棋书画诗花茶,是一名热爱生活的文艺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