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逻辑在万物发展史中并不是一个大的话题,从狭义的逻辑来说,它只是我们认识世界、产生知识的一种思维方式,从广义来说,是指通过逻辑思维得到的关于世界的规律。后者之前我已经在《万物发展史(规律)》中分析过了,提出了我们总结规律的局限性。今天从总结规律的工具——逻辑上,试分析这一局限性的原因。
“找原因”其实就已经陷入了逻辑思维的泥沼(用词上也显出了感性上的贬义...),因为我在试图寻找规律、形成知识。休谟指出,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就是说我们抱有一种心理期盼,“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所以我认为逻辑是一种惯性思维,是自然环境造就的思维方式。广义上的“逻辑”也可以像“意识”一样扩充范围,它反应在动物按照物质规律(如地球自转)改变自己的活动周期和习性,在植物上表现为适应自然环境的生长规律,物质上体现在物质的属性和规律,这样一来逻辑也被客观化了。
不过我们还是回到狭义的逻辑思维上,逻辑形成是不带感性色彩的强化记忆的一种心理过程,人类语言的形成就是反复强化记忆建立这种心理和声音对应的过程,也是抽象事物表象和建立概念的过程。语言使得人类传递信息的速度大幅上升,把一种表象和另一种或多个表象联结在一起的快感促使人类使用语言。从用语言定义表象,到联结表象,再到形成命题,逻辑都在起着作用。
可以想象,一个族群部落里长者或巫医较其他人积累了更多的“逻辑”所形成的“知识”,所以受到崇拜和敬仰,这也促使逻辑的发展。再之后“知识”越来越多,出现了文字,逻辑的复杂度不断积累,对于世界的描述也朝着真实世界逐渐靠近。不论是求知求真的欲望,还是想要满足被认同感,理性的逻辑靠着感性的驱使发展着。一条高度抽象的分支就是数学,靠着抽象出来的符合和运算法则、推演方法,以纯逻辑的方式发展,更神奇的是它还在反作用于人们认识世界,这说明逻辑产生的知识已经很贴近真实世界了。
下面谈重点,逻辑为什么会对定义规律造成局限。如下图:
因为逻辑是惯性思维,所以我们从归纳得来的命题,通过逻辑的延伸,就成了全称命题,规律都是全称命题(就比如我这句)。图中假设圆就是真实世界,切点就是归纳命题,切线就是通过逻辑延伸的规律。那么只要穷尽切线,世界就会完全呈现在我们面前。(当然这图本身就有很多逻辑错误,如果能穷尽归纳命题,就不需要逻辑延伸了,而且如果穷尽了,逻辑延伸的区域是什么。以前我想过,两条逻辑延伸的交点可能是悖论的产生,也可能是两种理论关联点距真实世界的距离)
但世界肯定不是圆满完美的,就我们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也不可能看出圆来,目前替代的模型是凹函数,如下图:
这样一来,我们在一点上的逻辑延伸就可能会穿过真实世界,产生悖论或者发现否证。即使我们排除了这些悖论和否证,我们所得到的切线区域也不是真实世界的原貌,而是会有留白。以上就是逻辑产生规律知识的局限性。
不过我一直在用逻辑证明逻辑自身的不足,这是个根本问题,不换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能彻底思考清楚的。最后更有价值的可能是上面对理性和感性关系的设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