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篇放在《论语》首章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一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一章是子夏说的,子夏这个人简单介绍一下。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孔门十哲之一。子夏曾跟随孔子游列国,孔子去世后,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商鞅为弟子,魏文侯尊其为师。晚年丧子失明。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悬鹑”的“悬”是“悬挂”的意思,“鹑”就是“鹌鹑”,鹌鹑毛色斑驳秃尾巴,就像披着破衣烂衫的样子,说子夏“衣若悬鹑”意思是子夏穿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的,家里显然很贫困。子夏是很典型的“贫贱不能移”,子夏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kuǎ音垮]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有人劝子夏出来做官改变贫困的处境,子夏表示不愿意为这点蝇头小利而委屈自己,说:“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从这个角度说,子夏是个极有原则的人,绝对不会委曲求全。能做到这种程度,说明子夏心性水平很高,非常清楚自己追求的什么,是能真正把“身所欲”放下,专心追求“心所欲”的一个人。(此处引文都出自《荀子·大略》)
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子夏去世,归葬于温县,从祀于孔庙,追封魏侯。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贤贤易色”前一个“贤”字是动词,是“尊敬,推崇,向往”的意思;后一个“贤”字,是指贤人,即有德之人。“色”此处指女色,女有姿色,男子悦之,《论语》中提到“色”,一般指女色。
“贤贤易色”有两种理解,个人觉得都对:
一、“易”指改变,“贤贤易色”理解为“一个人有见贤思齐之心,就能改变好色的毛病”。也就是说能提高自己的追求境界,从“身所欲”的层次提升到“心所欲”的层次。能改掉好色这个毛病,根本还是个“诚”字,“诚”彰显出来,好色的毛病也就根除了。
二、从整章总体结构来看,也可以从五伦关系角度理解,这句可以理解为专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的夫妇一伦,即从为人丈夫的角度,度量妻子应该以贤德为主,而不是以貌取人。对一个家庭来说,一个贤德的妻子对家庭和睦的作用至少影响三代,一个优秀的母亲对子孙后代的润泽至少五代,所以娶妻当以贤德为首要度量标准。
做人能力有大小,态度到不到是很重要的事情。“事父母能竭其力”指在事父母这件事情上,能无所保留凡事尽力为之,不会推脱找借口等等,有十分力气不用九分。
“事君能致其身”中“致”是“委托,托管”的意思,“致身”的意思差不多等于“把此身委托给君王,看他如何量才而用”,这句话强调的是把尽心无私放在前面,不为自己的私利打小算盘。君子事君能做到时刻省察克治,心不被私欲攀附,良知时时彰显,这就是“忠”。
朋友的水平有高有低,期望和每个人都能互相印证,互相切磋琢磨等等是不现实的,但与朋友相处一定要做到言而有信,这是五伦关系中应对朋友关系最基本的相处原则。
有的人天资禀赋很好,天生就明白事理,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能合乎天理,没有读过多少圣贤书也能做到暗合圣人之意。对于这类人,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因为他所表现出来的,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这一章讲的核心是五伦关系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具体落实标准。上一章“则以学文”是孔圣人说的,这一章是子夏说的,圣人说话是没有弊端的,由本及末,先后有序,不会有什么误导的地方,也就是说绝对没有后遗症;子夏说话水平要比圣人差一些,子夏讲的内容是让人务本,不能说不对,但有所偏颇不够严谨,这句“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暗含一个“只要某人天生资质好,就算不学圣人言,也不打紧”的意思在其中,这就有后遗症了。
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