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日,四川省公布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资中县发轮镇龙水村的龙水县城遗址名列其中。
龙水县城遗址面积达14万平方米,但现存的文物古迹并不多,地面上还有一些古城墙、水井、码头等遗迹,附近有苌弘洞石刻、摩崖造像、龙水大佛、半月山大佛等珍贵古迹,流传着孔子之师苌弘的故事。苌弘洞又称“书岩洞”,位于龙水县城东南约80米,是一个依山而立深约15米、高近6米、宽25米的天然石洞,为“苌弘旧迹,相传为周大夫苌弘读书处”。1987年文物普查时,龙水县城遗址发现了石缸、石臼、陶罐、筒瓦、瓷碗、布纹瓦、街面石等出土文物。
查阅《成都府资县志》《资州直隶州志》《资中县续修资州志》等方志文献,发现龙水县境内曾经有许多古迹。“龙水社学,在龙水旧县,兵灾之后仅存基址,以待后之修复云”;“龙洞观,苌弘读书处,今废”;“《续古今记》,龙水县有昭烈皇帝碑,形如方柱,顶如蓬壶。文剥落三分之一,绍兴丙寅孙元济榻,今佚”;“龙水县龙潭记碑,在龙结乡,行书今存”;“龙水书院碑记,龙水书院,范祖禹设,《舆地纪胜》祖禹治平元年宰龙水,绘像于龙水县学碑,清末尚存”;“范太史祠堂及家传碑,在龙水县,见《舆地纪胜》,今无可考”;“龙洞观碑记,在龙结乡,行书今存”;“苌弘洞古碑,赵宋石刻,今存”;“龙水废县石刻,龙水废县北岸刻有‘清凉泉’三字,隶书末署南宋绍兴丙子秋王季文书。又有溥尉毛熅谟诏令梅修周囗圆寂寺礼会壹题字楷书,字大如碗端楷遒劲,今俱存”。
另外,《六艺之一录•资州碑记》记载,“王师闵西岩龙潭瀑布诗,在龙水;李渭北岩诗、卢并北岩诗、张公瑾北岩诗,在龙水”。《方舆胜览》记载,“道胜亭,梅尧臣题龙水县钱氏诗:龙川旧山下,高卧一儒生。有室罗经史,无心系组缨”。
“龙水废县,治西南八十里”,设置于隋恭帝义宁二年,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龙水废县,在县西南八十里。隋义宁二年,析盘石县地置,属资州”。《舆地广记·梓州路》记载,“中下,龙水县,汉资中县地。隋义宁二年置,属资阳郡。唐属资州,有龙水”。《旧唐书·成都府》记载,“龙水,中地,义宁二年置”。《新唐书·剑南道》记载,“龙水,中。义宁二年置,有盐”。《蜀中广记》记载,“《寰宇记》云:龙水县本资中地,隋置。在龙龟溪资阳西界,依龟山陇为城,今县三十里龙水乡是也”。
龙水县设置的原因,是朝廷为了安置招降的夷獠。獠人来源复杂,是当今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南方少数民族的先民。隋朝开皇、大业等时期,朝廷设置了威远、义和、大牢、月山、龙水、银山、龙水等县安置獠人。《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义宁二年招慰夷獠,于此分置龙水县”。《钦定大清一统志》记载,“隋义宁二年,招慰夷獠于此分置龙水县”。唐代贞元年间,还在资州设置安夷军,“维制诸蛮”。
南宋理宗淳祐三年,即蒙古太宗皇后称制二年(1243),龙水县因战乱废置,建县历史历时625年。《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淳祐三年,县废。今为龙水乡”。《四川通志》记载,“淳祐三年,废”。《钦定大清一统志》记载,“淳祐三年,废。旧志,今为龙水乡,在城西南八十里。”
龙水县的命名,与境内的溪流形态有关。《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有溪水屈曲蟠拥犹龙。又有龟山,依山陇为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以县西北有溪,屈曲绕城如龙,因以为名。”《蜀中广记》记载,“龙水县,在龙龟溪之左,以水名。志云,龙水乡是也”。
龙溪,“在龙水县西北”,亦名龙龟溪、龙溪河、仁寿河,即今资中县西北、仁寿县东的球溪河。《方舆胜览》记载,“龙溪,在龙水县西北”。《钦定大清一统志》记载,“龙水,在州南,《环宇记》在龙水县西北,从仁寿县流入,过县至盘石入中江”。中江,即沱江。《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在州西一百三十里,源出仁寿县,经四眼桥,流环龙水废县,复绕珠溪场下至小三江口,与珠溪水合流,至大三江口,更十里入中江”。《仁寿县新志》记载,“源出邑北龙王沟,由北门入城,穿南门而出,为蟠溪,又东北经向家坝受回龙桥水,又东受响水滩水,又东受朱家桥水,又东至游子寺受婆支水,又北至宋家庵受马溪水,又东至辜家坝受禄水,又东南至孙家坝受通江水,又东至清水寺受清江水,又东北至白土镇为兰溪,又东经资州四眼桥,至球溪入沱江”。
隋恭帝义宁二年在现今资中县境内除了设置龙水县,还设置了银山县、月山县,可见龙水县的面积并不大。《蜀中广记·资县》记载,“《碑目》云:龙川邑小而江水环秀”。《苌弘洞古碑》记载,“吾州统县四,独龙水县为小邑”。《元丰九域志·梓州路》记载,“中下,龙水(州西一百四十五里,五乡,白土、赖社、东津、龙吉、赖关五镇)”。
龙水县虽为小邑,但境内山川灵秀。《方舆胜览》记载,“鳌山,在龙水县西北一里”。《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灵岩在故龙水县西三里,即《迁治记》所云灵岩蟠左者也”。《蜀中广记》记载,“距邑不三里曰灵岩,又其杰出者”。五代十国前蜀时期,武城人冯铢任盘石县令,曾作诗《灵岩秋月》:青松崖上紫云生,崖下仙人约旧盟。驻马看碑惊化鹤,暮云回首万家城。 《蜀中广记》记载,龙溪“溪水屈曲蟠拥犹龙,亦曰龙潭。石壁有古刻云:积雨新霁灏,爽澄空寓异。探幽人生行,乐殊不易得”。龙潭是消夏纳凉畅饮的绝佳好去处。南宋孝宗乾道辛夘年(1171)仲秋丁未,“县令任圣用挈乡人蒲君勉、杨述美泊、邑士张和叔饮于龙吟亭。风味相投,山树岩石咸助意气,且移罇潭上,醉欢歌笑见月乃归”。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五月十八日,“东川抚属古渝李粹甫来酬供于此,邑令眉山孙子山警曹、巫山冯亨叔相与访古灵湫,载酒酌其上。午暑方剧,树林阴翳,岩气袭人,恍若此身在冰壶,绝不知人间炎热之苦。竟日徜徉,舆殊未竟而景已晡矣,遂拂翠岩而书以纪岁月”。
北宋宣和二年(1121),龙水县曾改名为资川县。《宋史》、《四川通志》记载,“宣和二年,改龙水为资川,后复故”。《宋会要辑稿·州县升降废置》记载,“资州:资川县,旧龙水县,宣和二年改,今复为龙水县”。龙水县改名在于使用宣和年号的宋徽宗赵佶对一些犯忌讳的字眼非常在意。他先是将君、王、圣等三字定为官讳,禁止用作名字。后又规定不许以龙、天、君、主、帝、上、圣、皇等字以及万年、万载、万寿等词为名。受此影响的还有,改龙安县为安昌县,改龙兴县为宝丰县,改龙门县为河津县,改龙平县为昭平县,改龙冈县为邢台县等。
在唐代,龙水县为资州(有时名资阳郡)8个属县之一。五代十国时期,资州属前蜀、后蜀,仍然领盘石、龙水等8县。《通典·州郡》记载,“大唐为资州,或为资阳郡。领县八:盘石、资阳、内江、丹山、龙水、月山、银山、清溪”。 北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废月山县、丹山县、银山县为镇,并入盘石县,废清溪县入内江县。资州领盘石、资阳、龙水、内江等4县。《文献通考·舆地考·古梁州》记载,“宋乾德五年……领县四,治盘石。盘石、资阳、内江、龙水”。《宋史·潼川府路》记载,“县四:盘石,紧,有一十八盐井、一铁治。资阳,紧。龙水,中下。内江。下。有六十六盐井”。《方舆胜览》记载,“皇朝因之,今领县四(盘石、资阳、内江、龙水),治盘石”。《锦绣万花谷续集·潼川路》记载,“资州:盘石、内江、资阳、龙水”。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十月,“龙水县华严寺旧截竹为筒引水,忽生枝叶长二丈许”。仁宗嘉祐八年(1063),任辅任龙水县令,兼主簿。神宗元丰年间,孙谊任龙水县主簿。徽宗政和八年(1118)四月二十六日,“梓州学事司言:资州龙水县尉王行、合州司录钱挺显不仔细,出题致有差错违误。诏行、挺并放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了浑天仪的制作情况,其中南宋高宗绍兴三年,“资州龙水县士人张大檝以木为盖天,言可备军幕中候验”。绍兴十八年(1148)五月二十八日,“从本路诸司请”,诏资州内江、龙水等34县,各添置主簿一员。孝宗乾道七年(1171),任圣用任龙水县令。光宗绍熙年间,直言敢谏的“潼川运判刘光祖,奏儒林郎、知资州龙水县杨安益,赈济有方,循一资”。理宗端平二年(1235),孙子山任龙水县令。
龙水县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是,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任县令的范祖禹。范祖禹,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成都华阳 (今四川省双流县) 人。《方舆胜览》记载,“皇朝范祖禹,治平中宰龙水”。《蜀中广记》记载,“范祖禹,知龙水县”。《名臣碑传·范直讲祖禹传》记载,“元符元年(1098)十月甲午,责授昭州别驾、化州安置范祖禹卒。祖禹,字淳甫,成都华阳人,父百之太常博士中。嘉祐八年(1063),进士第授试校书郎,知资州龙水县”。
在“三范修史”的佳话中,范祖禹承前启后,他是范镇的侄孙,范冲是其长子。范祖禹从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15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 十二月,司马光在上书皇帝的《荐范祖禹状》中写道,“臣于熙宁三年(1070)奏祖禹自前知资州龙水县事,同修《资治通鉴》,至今首尾一十五年”。《宋史全文》记载,“翰林学士司马光,乞差前知龙水县范祖禹同修《资治通鉴》”。
范祖禹“任资州龙水令,宽简爱民,尤以兴学校为务”,引导士民皆以读书为乐。他创办的龙水书院(有碑记,清末尚存),是我国早期的书院之一,与号称“四大书院”的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属同一时代。
范祖禹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经常深入乡村了解民间疾苦,劝民耕作,在他的治理下,龙水县政通人和、欣欣向荣,就连鸣冤告状的人也没有了,以致县衙成了鸟雀的乐园,朝廷授予的官印因很少使用生了苔藓。《蜀中广记》记载,“范祖禹知龙水县,《公余纪兴诗》云:县门倚岩谷,终日对青峰。初仕借为宰,读书过三冬。忘机狎鸥鸟,观稼亲老农。讼庭可罗雀,铜印苔藓封”。
任龙水县令期间,范祖禹遍游了资州境内的奇山异水和名胜古迹,创作了不少的诗歌。如《月夜船行入资州》、《资水》、《资中八首》、《资州路东津寺》、《七月五日热退喜凉资中有怀二十四韵》、《资山》、《醮坛山》、《资州路月山亭》、《夜直闻御沟声》、《送七主簿赴龙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