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人与人的本质区别是思维”。一些擅长思考的人,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而没有这个习惯的人则更注重的是实际经验和直觉判断,从而在一些新问题面前就会显得踌躇不定、尤为被动。
从教以来,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长是“思考习惯”的成长,有那么一段时间,我陷入对教师行业的误区,薪水薄、工作杂、压力大,为什么老师这么累?一次,在讲座中听到华应龙老师说道“因为没有思考,所以总觉得工作很忙。”我报以怀疑,也开始试着调整,经过近几年的尝试,我仿佛已经体悟到思考对教学、做事、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是网络一个调查,教师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调查)
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它会帮助我突破备课中的重难知识点;会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进行反思与追问;会对学生的作业错题进行追根究底;会在有限时间规划更有效的工作;会在遇到困难时敢于直面;会在出现问题及时反思补救……而思考最大的效能应是“提高效率”,在众多事务面前,我会根据“时间四象限”思考事务的轻重缓急,先排序后开展;在复杂问题面前,我会思考建构“流程图”,先规划再组织;在紧急问题面前,我边行动边思考问题环,看根本、抓本质。
而今天我要分享的《思问题根本 写认知深度》就是从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出发,让思维外化、让思考行动化、让反思深刻化。
一、思考与反思一样吗?
我认为不一样,思考是我们生活、工作随时随地就会产生的一种脑部活动,思考是随时的、短暂的、不连贯的;而反思需要我们更多的静心和深入,反思可以从“一堂课、一件事、一道题、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中产生,但反思不仅仅停于表面,还需深入追问根本,从而对事物有相对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我曾经写过的反思,起初大多是以听课、上课、问题思考为着眼点)
二、为什么要反思自己?
一个比喻,龟兔赛跑故事中,因为兔子半路睡觉而输了比赛,我们会讲给孩子说“兔子太骄傲、不够勤奋”来揭示故事的教育意义,而小朋友会问“会不会是兔子明知乌龟和自己无法比较,为了鼓舞乌龟,自己装睡故意让乌龟获胜。”我恍然意识到思维的局限性,孩子的思考难道不合理吗?这样的想法为何不可?在新答案面前我们要反思,如果不愿反思,我们可能就会扼杀掉一颗善良之心、创新之心,其实,做人做事一样,我们需要给自己反观问题、否定常规的机会,只有突破常规、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三、怎么用反思帮助自己?
1. 从观他人开始。当我们能感知到自己或他人的课堂中“一个问题、一个答案、一个错题”呈现的很好、很舒服的时候,其实是最需要反思的时候,抓住“为什么好?、为什么感觉微妙?”这样的问题,是衔接的好?是图示的好?是错误暴露地好?深入分析下去,我们会发现:“好”是不同的,没有完美只有更适合,反思中能看到他人之长时,就意味着已经在补自己之短了。
2. 以问题为抓手。发现问题是自我反思觉醒的关键,如果不知道反思什么,想想自己遇到的困难、出现的失误、困扰的问题……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求方法、排忧解难,解决问题无疑是思维、经验、能力获得提升的重要方式。
3. 从经验中感悟。在众多工作中,我们习惯了接连不断地破解困境、解决问题,而缺少对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感悟,这就会出现“忙碌之后的空虚、甚至迷茫”,这时,我们需要静心总结、反思和感悟,这个习惯需要在自我克制中建立,工作完毕后、一天结束时、周末休息时、学期结束时……如能让反思像生物钟一般自然发生,定期回看和检阅自己、定期真实记录,逐渐地,那些经历过的大小事务都会化为养分融入血液,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何为成长?
董宇辉老师用文字表达心灵的磨砺;苏东坡用文字道出人生的苦难与内心的豁达;崇敬的大师们用文字书写对教育、对学科的精准描述……反思和写作密不可分,仅关注写作,文章会枯燥无味;仅关注反思,认知会觉得不够深刻,反思和写作势必是一对完美的互补工具。
当我们习惯反思与写作,会发现,工作中的纷扰、生活中的烦躁、心灵上的创伤都会随之被文字所化解,文字帮助我们看清现实、找到方向、寻求根本、展望未来,这种从内到外散发出的力量才是成长需要的。
“思问题根本,写认知深度”在思与写中练习寻找与对照、经历分析与解决、回味问题与经验,不知不觉,思路有了创新、认知有了深度,再大的问题又何惧呢?
拿起书本观别人,提起笔来写自己。文字也许治不了身上的疼痛,但可以医治心灵的疼痛。让我们在迷茫时、孤独时、遇到瓶颈时、追求进步时……用文字唤醒感知、治愈心灵、思考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