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三七】
四妹名杼,字静宜。《游鸡鸣寺》云:“苍苍烟树带斜晖,石塔层峦傍翠微。无复萧梁宫殿在,台城犹见纸鸢飞。”《秋园踏月》云:“蔼蔼山光映碧空,参差树影乱西风。芦花几朵明如雪,吹在横桥曲涧中。”他可诵者,如:“描花嫌纸窄,学字借书抄。”“宾鸿云作路,蟋蟀草为城。”“画阁偏闻雏燕语,乱书常被懒猫眠。”《课女》云:“花簪一朵休嫌少,字课三张莫厌多。”《挽葛姬》云:“断线几条犹委地,南楼一榻已生尘。”
袁杼(生卒年不详,约康熙末至乾隆年间),字静宜,号绮文。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四妹,诸生韩思永妻。丈夫外出远游两年,客死他乡。杼早年守寡,抚养一子一女,其子韩执玉十五岁时患病夭折。其子逝后,带幼女赴南京依附其兄袁枚在随园生活,后将女儿过继给袁枚。能诗,著有《楼居小草》。杼,音zhù。
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又称古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南朝时期与栖霞寺、定山寺齐名,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鸡鸣寺历史可追溯至东吴的栖玄寺,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西晋永康元年(300)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相传齐武帝萧赜游钟山,至始闻鸡鸣声,故山改称鸡鸣埭;南梁大通元年(527)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曾四次“舍身”于此,并在寺院内颁布《断酒肉文》,为佛教素食肇始,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南唐时易名净居寺,后改圆寂寺;宋朝时改为法宝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重建寺院,扩大规模,并御题“鸡鸣寺”,后经不断扩建,院落规模宏大,占地达千余亩,殿堂楼阁、台舍房宇达三十余座;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1983年起依明清时规模形制复建,并逐步对外开放。
萧梁,音xiāo liáng,即·南朝·梁。南朝·梁(502—557),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故又称萧梁。明·道衍《京口览古》诗:“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清·周亮工《从山后倒入无想寺与僧惺悟》诗:“欲踏高岩看石臼,休扪古碣话萧梁。”
台城,音tái chéng,释义:1、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又称“行城”。《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台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孙诒让间诂:“台城,即行城也……此行城,编连大木,横出两旁,故亦谓之距。”《墨子·备梯》:“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堞广十尺,左右出巨各二十尺。”在城墙上用木头搭建的的作战高台,以对付敌军的堆土(羊坽,又称羊黔)、云梯攻城。2、六朝时的禁城。宋·洪迈《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按:晋之“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其地本 三国·吴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台城在钟阜之侧,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清溪以为阻。”
宾鸿,音bīn hóng,亦作“賔鸿”。释义:1、即鸿雁。南朝·梁元帝《言志赋》:“闻宾鸿之夜飞,想过沛而沾衣。”唐·刘禹锡《秋江晚泊》诗:“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2、喻信使或羁客。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暗修下诉控双亲书一封,哭啼啼盼杀宾鸿。”清·徐永宣《舟行即事用香山韵》:“贵人翁仲薶荒草,浮世宾鸿逐断蓬。”
葛姬,无考。
南楼,音nán lóu,意思是在南面的楼。南朝·宋·谢灵运有《南楼中望所迟客》诗。闻人倓注:“灵运《游名山志》:‘始宁又北转一汀,七里,直指舍下园南门楼,自南楼百许步对横山。’”由于谢灵运使用了“南楼”一词,所以在后代诗文中,应用较多。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宋·陆游《蝶恋花·离小益作》词:“千里斜阳钟欲暝,凭高望断南楼信。”多数是泛指,如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也有专指某一处楼阁的。宋·陆游《入蜀记》:“二十七日,郡集於南楼,在仪门之南石城上,一曰黄鹤山。制度闳伟,登望尤胜。鄂州楼观为多,而此独得江山之要会,山谷所谓‘江东湖北行画图,鄂州南楼天下无’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