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会发生这一类情况:当你“自信满满”地与他人洽谈某件事(比如:像谈论电影、电视剧或者八卦闲聊这一类平常的事,或者面试、相亲、与老板谈薪资这一类比较“关键的事”),结果却是被现实狠狠地“打脸”,甚至交谈转为“唇枪舌剑”的战场。事后懊悔不已,或者进行“无用功”的假设“如果......会怎样......”归根结底,你缺乏的仅仅是不会“关键对话”。
1、坚决奉行“实用主义”,以“利益”为导向
我这么说确实有一点点过于“现实”,但事实就是这样,在决定以他人谈话之前,就要明白,真正让双方都满意的交流一定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之上的。
当在你决定他然交流之前,你一定是有所“企图”的,即便是胡侃、闲聊也是一样,这类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满足了你“情感宣泄”、“打发时间”的需求,当然如果能顺利进行下去,对方也是有这类需求,而且你也能“满足”他。
为此,你要考虑三点:一是你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你有什么利益需求,二是你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利益,也就是你得给对方一个“对价”,如果这件事只利你不利他,对方又不是什么“慈善机构”,你们的对话怎么可能顺利进行下去,三是这次对话能达成什么目标,为此应该如何去做?在交流过后,最理想的结果自然是“共赢”的局面,所以一定要清楚双方共同利益与实际需求,并尽量做到能相互满足,这样不仅能“各取所需”还能让你们的友谊长久的维持下去。
2、理性思考先于行动,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
在说每一句话之前,一定要确保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表达出来,这样能有效避免因说错话给双方的对话增添不必要的障碍,尤其是在想说服对方的时候,所下的结论一定要确保理性思考+事实依据为基础,一味地“讲道理”不仅毫无说服力,反而这种“无理取闹”会让对方反感。
与此同时,当你表述你的“目标”地时候,一定要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的利益,当对方觉得自己“获利”的时候,双方的“利益交换”也就初步达成了,比如很多家长,教在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的时候,总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做类比,这种方式,你耗费再多的精力也是然并卵,不妨换位思考,这种情况一定是建立在你与其他家长“攀比”之后,不得排除是“虚荣心”在作祟,这样孩子们会认为“好好学习”仅仅是满足家长们的“面子”,这样自然没动力,只有真正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好好学习”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这样他们才能践行“好好学习”。
另一方面,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双方观点相左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一定会感觉“不爽”,难免产生负面情绪,一般“唇枪舌剑”的较量也就由此开始了。当然,遇到挫折或者负面的事,大脑产生负面的状态是人的生理本能,但是我们可以强制性的克制自己的反应,着眼于事情本身,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这一点,与李笑来老师讲的“做自己大脑的主人”这个概念不谋而合。
3、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切莫“过高的预期”
在交流之前,对自己的能力如何要有个清晰的认知,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这样能有效避免“盲目的自信”,同时也不要有“过高的预期”以免“事与愿违”的时候产生额外的“失落感”。
当与人交流之前,人们总会本能的给自己“正向的激励”:“我一定能成功”,甚至在很多时候你的预期远远地高于你的实际能力,这样即便是能100%的发挥你的能力并且真正达成了应有的结果,因“实际结果与预期的落差”也会让你产生挫败感。
为此,你应该做的是,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就像阿和老师所讲的那样:假设能力是“1”的话,把预期压低到“0.8”,争取做到“1.2”,这样即便是只能做到“1”,也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幸福感,至少“失落感”不会产生。
4、学会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倾听”清楚地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诉求,即便是没明白,也要请对方再说一遍,直到完全明白之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切莫在没明白对方的真实意愿之前,做出“你认为对”的回应。
当然也要给对方足够的尊重,不要中途打断对方的话,同时也要给对方“平等”交流的权利,即便是你的实力远高于对方,如果实在做不到也没关系,那么就回顾上一点,不要“预期太高”,做好“失败”的准备。
5、及时喊“停”
当双方冲突到无法克制的时候,要及时终止,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行反思:与对方的谈话是否还愿意继续,如果想继续,那么就可以考虑主动“道歉”,以及时缓和双方的氛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参照以上几点,如果不想继续,那么就直接终止即可,这种“争吵”式的交流,即便是“赢了”又如何。
6、修炼自身,让自己“配得上”自己所说的话
当你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自身的“实力”一定要与说的话对等,说得出做不到,自然没人搭理,就比如王健林所说的:“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一个亿”,他说和普通人说效果自然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点与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里所讲的“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不谋而合。
归根结底,学会“关键对话”道理清晰明了,真正困难的是践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不仅需要在心理和思维上接受,还需要不断积累和修炼。
参考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