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
我如何确定——
我将获得事业的成功和幸福?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这正是我的同学从未问过自己的问题,或者他们已经忘了曾经学到过这些东西。每年在哈佛的课堂上,我都会感到吃惊:这些理论在个人生活和企业两方面带来的启发都惊人的相似。我会尽力在这本书里总结出一些我和我的学生在最后的课程中讨论并领悟到的东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如何确定你将获得事业的成功
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法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还没找到这种工作,那就继续找。不要将就,要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史蒂夫乔布斯
所以怎么样确定什么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你要明白:真正激励你的是什么?
如果不清楚什么是真正激励我们的力量,就不可能进行与幸福相关的、有意义的谈话。当我们发现自己身陷不快乐的职业,甚至是不快乐的生活中时,通常是因为我们从根本上误解了,或者根本不知道真正激励我们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答案就在于:人们在理解彼此关联的激励措施与动因的概念上,有一条深深的鸿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形成了两大阵营。
1976年,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和威廉姆·麦克发表了一篇论文,我想第一阵营的人(认可“经济刺激是主要激励因子”的人)都会记得这篇论文,它是过去30年来被引用得最多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关于激励论的,它的观点是:为什么管理人员不能按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个原则来处理事情呢?正如詹森和麦克林所看到的一样,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只会拿多少钱办多少事。要使这种情况得到转变,就必须让管理人员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如果股价上涨,管理人员拿到的薪酬也更丰厚,皆大欢喜。所以这就是他们“经济激励说”~
要探索一个理论是否可信,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异常现象,即找出用这个原理无法解释的现象。这种激励论的问题在于,它们解释不了非常明显的异常现象。例如,世界上最勤劳的人为非盈利机构或慈善机构工作——他们有些在你想象不到的艰苦条件下工作,如灾后重建地区、饥荒国家、遭受洪涝灾害的国家……他们如果在私营企业工作,原本可以得到更多,但是他们却选择了报酬非常少甚至没有报酬的工作。还有,人们很少会听说哪个非盈利机构的管理者抱怨员工没有动力。
如果钱不是他们行动的动力,那么他们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这里,我就来谈谈第二个学派——通常被称作“二因论”或“动因论”,它刚好与激励论相反。它承认要得到想得到的需要付给人报酬,但物质激励不是真正的“动因”。人们做某件事真正的动因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样,不论你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动因都将持续。
有意思的是,赫茨伯格断言薪水是一个基础因素。
在动因论方面,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也许是最有洞察力的作者之一,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有突破性见解的文章,专门讲述了这个理论。虽然他是为经营企业的管理者写的,但是他对动因的发现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所有人。
赫茨伯格特别提到:通常认为工作满意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涵盖了下面整个过程——开始时很开心,但一直走下去,到最后几乎可以用悲惨两个字来形容。事实上,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并非如此,应该说,满意还是不满意是两个分开的、独立的标准,这说明你有可能同时既爱又恨你的工作。
让我来解释一下吧!这个理论包括两种不同的因素: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
在工作中,由于一些基础因素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会让我们感到不满。这里所说的基础因素包括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这些都很重要。
基础因素不好就会给人带来不满,所以你必须解决水良的基础因素,确保你不会对工作不满。
赫茨伯格这个研究很重要,而且见解深刻——如果工作的基础因素得到了改善,你不会立刻爱上这份工作,最多是不再讨厌它罢了。与工作不满对立的并非就是工作满意,只是没有不满,工作满意和没有不满是两回事。就好比“没有不喜欢一个人”和“爱上这个人”是两码事一样。解决了基础因素,如:有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融洽,有足够的钱照顾家庭——如果没有解决这些,你就会感到对工作不满,但是单有这些还不足以让你爱上你的工作——它只能做到让你不讨厌这份工作。
那么,真正让我们非常满意并爱上工作的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赫茨伯格研究中的“动力因素”。动力因素包括:有挑战性、获得认可、责任感、个人成长。因为工作本身的因素让你感觉做了对工作有意义的贡献。动力因素很少与外在刺激有关,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内心和工作的内在状况有关。
希望你的生活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能满足动力因素的要求。如果经历过,你就会认识到这种工作与只有基础因素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它会不断向你强调,让你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既有趣又有挑战性,让你变得越来越专业,还有机会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这就是动力因素在起作用,它让你爱上所从事的工作。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坚持住,直到找到这样的工作,因为这样的工作会让人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兴奋不已,与那种每天一想到要去工作就心烦的感觉有天壤之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因在各个职业里都很稳定——给我们指出了“正北方”,并由此重新校准沿着职业轨道走下去。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在心: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改善基础因素,如钱、地位、薪水、安全保障、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都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重点放在努力获得职业成功的有形陷阱里。拿更高的薪水、得到更有声望的头衔、有环境更好的办公室,这些都是朋友和家人能够看得见的标志,标志我们职业上“成功了”。但是,一旦你发现自己关注的是工作中的有形部分,你就是在冒险了,像我的同学那样,追逐海市蜃楼。如果你把下一次加薪变成让你快乐的原因,那么这就是一种无望的追逐了。
动因理论建议你:问自己不同类型的问题,而不是总问自己过去问过的问题。比如说,问自己:这份工作对我有意义吗?这份工作将会给我带来发展的机会吗?我还能继续学习新东西吗?我有机会得到认可、获得成就吗?我将会被赋予更多责任吗?这些才是真正驱动我们的动力。一旦你清楚了这点,什么是你工作中最重要的就会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