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看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中有很多人跟身边的人很相似,我兴奋又激动的把描述的段落拍给当事人看。和几个好友论了这本书以及其他的无关紧要的琐碎之事。我快乐而沉默,兴奋而纠结,激动而迷茫……
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有看的锲机和理由。从好友那里偶得,便迫不及待地翻看完。看完了又觉得悲伤,书中有很多隐晦之词,看得懂的、看不懂的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高中我到底是很崇拜杨绛先生的,是何种程度的崇拜呢?
就是那种眼里没有缺陷的存在,是所有人理应羡慕的神仙……
我很容易把人看到这种高度,然后不容许犯错或是一丝黑暗我也接受不了。又是我从不用脑子去思考,只要认识的人都是好的,然后用全部的热情去相拥。可是,在现实不如梦想这般美好时我又会陷入死循环,把自己关进去惩罚自己也惩罚别人。
再来读杨绛先生的书时,我看到的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有泪有笑的人。我不再崇拜,但依旧尊敬礼貌。我喜欢钱钟书先生的待人接物,却做不到如此;我向往读一本书回头便有人与你嬉笑弄眉谈论书中之玉,却觅不得此人;总爱慕蓝天想把自己融入纯粹之中,却是低俗不堪……
看到好笑之处不免笑出声来,悲伤之地又抽泣不已。我听不进别人的劝,总要吃了亏才会去反思。从最初的想法进化到后来的“格物致知”,“刻薄”之人不讨喜,圆滑之人同样有人恶。杨绛先生果真把阿Q精神展现得尽力,在世间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点自愚精神来进行自我治愈。
我很高兴拥有的笔友也许也没有完美,一开始打上完美的标签,那种反差会以我成了梦,一个惨重的梦为代价去惩罚最初的愚昧。如果一切从起点开始,重新定位。
你总在走走停停,惨惨淡淡。酷爱拾风的季节,却在夏季提前离开。梦笔生出的花,活不过期待的春。且让风去探寻她心心念念的故人,取一分虫鸣聊以自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