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人都需要有反弹能力。
这本书的主旨内容,在封面标题下边的一行小字做了很好的诠释:
一、直面逆境;二、培养复原力;三、重拾快乐。
通过这行题解,书的内容我粗略翻了一遍,提炼出可以借鉴运用的核心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本书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美国)的丈夫戴夫·高德伯格在健身房突然猝倒,描述了她独自承受面对丈夫去世以后的巨大悲痛和孤独,后来在家人、亲戚、朋友的陪伴和帮助下,用两年多的时间逐步走出灰暗和阴影的故事。
她用自身的经历讲述了在苦难中挣扎的过程,后来学会用每天记三件能让她感到快乐的事情的小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复原力,重拾往后人生。她把个人经历写出来,再出版,并把这本书的所有收益捐献给非营利组织“OptionB.Org”,以帮助人们在遭遇不幸与挫败时培养复原力,找到人生的意义。
这种痛失所爱的真实故事,在其他节目上我看到过几个特别打动人心的,其中挑几个典型的例子给大家一一列举出来。
故事一、2016年《妈妈咪呀》节目中的单亲妈妈
这位妈妈名叫张嘉轩,来自广州,短发,外表干净、利落、漂亮,很难看出已有41岁。儿子今年11岁,由她的母亲帮她共同抚养长大。
老公在儿子一岁多的时候,在他们第二个结婚纪念日的同一天去世。
老公去世十年,她痴守十年。
她说:“从认识、结婚到有小孩的三年中,是我人生中最美的三年。”
一首歌曲《无与伦比的美丽》很贴切的形容了在她记忆中完美的老公形象,心痛的歌词加背景VCR不断放映着两人以及和孩子间的亲密合影,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效果冲击下,台下无数观众泪目。
三年相爱,十年疗伤。这段感情,苦情期太长。
故事二、《四大名助》节目中躲在洗澡间放声大哭的母亲
四大名助是由孟非主持的一个帮大众解决烦恼的一个综艺节目。
如果你在生活中,有谁做了什么事让你感到很苦恼,你就可以来投诉。苦恼能否成立,在于台下观众的投票数据。一旦苦恼成立,通过公众的评判和孟爷汤的指导,能够让投诉对象在不足之处有所改变,从而帮助投诉人解决烦恼。
整个节目以个人案例的奇葩、孟非的机智、谢依霖和尉迟琳嘉的搞笑为主。只不过这个节目只播了一年,后来想再看,没有了。
节目中曾有一位男孩来向孟爷爷寻求帮助。在男孩父亲去世的一年中,母亲极度悲伤,经常把自己关在卧室或洗澡间里放声大哭。这让儿子非常担心母亲有轻生的念头,不能好好工作,更不能去外地出差。
他在母亲的日记中看到母亲每天都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父亲曾对她做出承诺:等他退休了,儿子结婚以后,就带着她出去旅游,享受老年生活。可现在父亲突然没了,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母亲根本没有办法接受。
对于失去至亲这种事,我们无法用一句话:“你别哭了,你别伤心了……”来轻易安慰她。有一个词语,叫感同身受。当我们没有感同身受的经历,请不要轻易说出“我理解你的感受”这句话。因为它夹杂的感情色彩实在是太少,根本无法与当事人浓重的复杂情绪相比。你能做的,就是陪在她身边,让她有所依靠已经很好。
孟爷爷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与最大的快乐都是无法分担的。你能不能走出来,多久能走出来,还是在于你自己。”
案例三、《非诚勿扰》女嘉宾相恋中的男友去世
在某一期的非诚勿扰节目中,其中一个女嘉宾透漏自己的感情经历,她和前男友相恋已有数年,当两家父母同意且已经开始准备婚事时,未婚夫突然被检查出患有白血病。男友觉得自己无法给对方一个完美的婚姻,于是决定分手。
女嘉宾从讲述过往的经历到目前在台上开始重新寻找另一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变。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要死要活,或者随他去了。难道我们生存的价值就仅仅是因为对方而活吗?我们还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做,我们还有家人,亲戚,朋友和闺蜜。我们不能因仅仅失去一个人的爱,而让周围爱我们的人承受同样痛苦,这种做法太极端,同时也很自私。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复原力。复原力,是指人们面对悲痛的反应速度和强度,而且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复原力。复原力,也可称为是反弹能力。越是能力强的人,复原力越强,所需的恢复时间也越短。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人都需要有反弹能力。
正面反弹能力强的个人案例,我们可以看下面两个例子。
第一位、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先是送走自己的女儿钱媛,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失骨之痛。后又送走先生钱钟书,再次承受失去挚爱之痛。这样一个女人,独自承受失去生命中两个最爱的人的痛苦,这究竟需要何等强大的内心支柱来作为支撑呢?后来,先生把他们一家三口的回忆写进《我们仨》这本书。把他们生平的生活经历、日常琐碎、病痛与恢复都写了进去。这样一位内心强大的女人,我们不尊她为女士,而称她为先生。
第二位、熊顿
有关熊顿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由白百合和吴彦祖主演,根据真实故事绘本女王熊顿的励志抗癌故事改编。
天生性格开朗的熊顿,突然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在医院治疗期间,她把每天看病、吃药、打针的经历都以漫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依然把自己收拾的美美的,绘画、出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为数不多的日子。
虽然后来熊顿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却鼓舞着许多人。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佛家说:人生皆苦。在遇到逆境时,我们需要有反弹能力。生活中有逆境时,我们可以去读一本书,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让自己感觉到是被关爱的。工作中有逆境时,我们需要沉得住气。无压力不成长。记得领导曾在开会时说,他最不喜欢有情绪的。以前我做的是医疗行业,工作流程严格细致繁琐,每个人都承受着很大压力。每次审核之前,数位高层夜里一两点仍在办公室挑灯夜战一字一句翻译资料、核对文件、精确标准,不能有丝毫差错。
有同事资料多到做不完压力大到趴在桌子上哭的,有同事面对文件提出的质疑翻脸有情绪的,有同事害怕承担犯错误的责任避而远之的。我不曾忘记在这种重压之下,自己是如何睡不着在宿舍捧着厚厚的圣经书本,边走边读来缓解压力的。
我不喜欢把压力示于人前,这对于我的同事们没有丝毫帮助。我若一抱怨,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平日里,大家会看着我说:“看你每天激情向上有活力的,真不错。”可又有谁知道晚上我也偷偷哭过呢?我哭过,我不说。天知,地知,我知;其他人,不知。
书中有一句话说:痛苦和不幸可以织进你的人生,但他们不能定义你。
我们经历的所有痛苦都不会是永久的。
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海时,你能做的就是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没有一条路只通向悲痛,也不止有一条路通向舒适。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会遵守黄金法则:你希望他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他人。可是,在经历痛苦时,我们应该遵守白金法则:按照他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
复原力源于每个人的内在,也源于他们获得的外部支持,复原力源于因生命中的美好而引发的感恩,也源于在挫败中学到的经验,它既来自对于悲伤的解析,也来自对悲伤的接纳。有时,你的复原力比你想象的弱一些,有时,又会强一些。
影响复原力的四个核心理念:
1、对自己的生活是否具有掌控力?
2、能否从失败中学习?
3、作为人类,存在的重要性是什么?
4、你可依赖、可分享的真正优势有哪些?
当我们试着用这四个问题问自己,并开始从自身寻找答案时,你已经离逆境越来越远了。
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认为:悲伤分为五个阶段,愤怒是其中之一。他认为,人们在失去至亲的时候,先是否认事实,接着转向愤怒,然后进入祈祷阶段,再转而抑郁。只有扛过这四个阶段,才会最终找到接纳感。
创伤后的成长会以五种形式存在:发现个人的力量、学会感恩、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找到更多的人生意义、以及发现新生活的可能性。
面对生活射来的利剑,我们会受伤,伤痕会一直在那里,但是,我们可以在强大的内在力量的驱动下躲开这些利剑,寻找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
快乐与积极体验的频率有关,而非与其强度有关。
我们可以培养复原力,并将其保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