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情况?事儿已经过了,但脑袋就是放不下,反复地琢磨。明知道没用,但像中了邪似的,非得绕圈,越想越烦。
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反刍思维”。
顾名思义,
像牛反刍草料一样,我们的大脑反复咀嚼已经发生的事情。
对过去的失败、错误、尴尬进行过度反思,并且伴随着情绪上的痛苦。你明知道再怎么想也改变不了结果,但大脑偏不听,它会自动循环播放那些让你感到不安的画面。
这和一般的反思不一样。普通的反思,让你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促使你做出改变,而反刍思维呢?它基本没啥建设性。
你只是徒劳地,沉浸在,负面情绪里,纠结于过去的错误,结果,让自己越来越焦虑,对未来失去信心。
典型表现是
一件小事儿,翻来覆去想个不停:比如,说错一句话,事后反复琢磨。
不断怀疑自己:不停地质疑,自己过去的选择:“当时为什么没多准备一下?”
难以集中精力:因为大脑总在回放过去,很难专注于现在的工作生活。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反刍思维?
1,过度追求完美
有人天生是完美主义者,事事力求做到最好。这样的性格,让他们在面对失败,无法放下。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错误,完美主义者也会反复咀嚼,心里责备自己,为什么当时没做得更好。
2,对自己不自信
因为你总是怀疑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优秀,所以每一个小小的挫折和错误,都会被你放大,变成心里的一根刺。
3,负面思维习惯
有人习惯从消极的角度看待问题,总是习惯性地,回忆过去不安的时刻,忽略正面的经历。
这种消极思维方式,让你陷入一种不断自责、否定自己的状态,觉得“事总是往坏的方向发展”。
4,缺乏安全感
内心缺乏安全感,往往会对外界的反馈过度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会反复琢磨别人的反应,担心自己是不是被讨厌了。这种不安全感,让你陷入反复的自我审视和责备当中。
5,对未知的焦虑
当无法确定未来会怎样时,大脑会倾向于,去回顾过去那些,让你觉得糟糕的经历,从中找出可以避免错误的办法。但问题是,反刍并不能真的帮你解决问题,只让你陷入自我否定中。
如何摆脱反刍思维?
1,识别
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在反刍。
每当你发现自己开始反复思考过去的事,停下来,告诉自己:“我现在又在反刍了。”学会及时识别自己的思维模式,是打破反刍循环的第一步。
2,给自己设个思考时间
如果你觉得自己忍不住去反思过去,试着给自己设定一个反思时间。比如,每天只允许自己,在晚上8点到8点半,这半个小时里,去思考过去发生的事情。
到了点,你就可以反复咀嚼一会儿,但是在那之后,你必须停止任何和反刍相关的思考。
3,把注意力转移到行动上
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比如,运动、读书、聊天,做家务。
通过身体上的行动,来打破大脑的循环,非常有效的。
总结:
记住,事情已经发生了,你无法改变过去,但你可以选择不再让大脑被它绑架。学会专注当下,接纳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