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爱情就像胸罩——有,会觉得束缚自由,没有,又空空荡荡的缺少安全感。
内心住着安生,生活的像七月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被朋友圈的伙伴们刷屏所耳濡目染的,当看到周冬雨和马思纯两人的浴缸、理发室、酒吧、互相画口红等剧照时,一颗躁动的心突然安静了,这部在常人看来所谓闺蜜情的片子令我触动却很大。
安生与七月,像是一面对立的镜子幸运的互相拥抱又相互伤害,因为爱情、因为性格,又或许因为是另一种层面的人格分裂。而处在影像外的我们试图找寻自己的影子,是否内心住着安生,生活的像七月?
胸罩般的青春与自由
电影中的“13岁” , 奏响了青春序曲的第一个音符。七月与安生从踏入中学校门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为了朋友。她们一个恬静如水,一个张扬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却又互相吸引。她们以为会永远陪伴在彼此的生命里,然而青春的阵痛带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对同一个男生的爱——18岁那年,她们遇见了苏家明,至此,成长的大幕轰然打开。
七月与安生,两个互相看着对方的胸长大的女孩,用一场痛入骨髓的爱情,向十八岁之前的自己挥手告别,也向二十七岁之后的自己挥手致意。在银幕中的这些年里,“那个东西”见证了她们对成长对爱情对自我的认知感知。
最先提出“让我看看你的胸”这个要求的人是周冬雨的“安生”,十三岁的女孩对身体充满好奇,她把胸罩称为“那个东西”,有机会一起洗澡,就想一窥“那个东西”覆盖下的秘密;十八岁,可以正大光明挑选胸罩的款式,但周冬雨却选择用不戴胸罩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不甘受缚以及对自己身体掌控的主动;二十七岁,七月与安生终于有一次激烈争吵,只为证明一起爱上的那个男人更喜欢自己这款——“胸罩”——成了闺蜜间不可告人而又各自依仗的性吸引力……
而且,《七月与安生》绝对是情绪最复杂的一部青春片,周冬雨马思纯带着七月与安生两种并置的青春生活,穿行在成长的每个细节里,或忐忑或好奇或喜悦或掩藏,温暖的饭桌旁坐着是一碗热汤的满足,破烂的出租屋里却躺着对全世界的向往,红绳系着的吊坠是闺蜜间无法逾越的裂痕,但一瓶免费喝回来的红酒却难以掩盖一个女孩自卑到无以复加的自尊——现实和理想的冲撞就这么简单又深刻,被偷来的廉价睡衣包裹起来,此去经年。简单到你给我看你的胸,我让你枕我的臂弯,却不便言说的在心里明白——能给对方的,都是当时最好的自己。
尽管始终没能看到七月与安生的胸,却看尽了复杂况味的人生,也看到一体多面最好的周冬雨。七月流火,半世安生,一开始你羡慕别人的人生,当你努力再努力,过上别人的人生的时候,才发现丢了的才是最好的自己。而曾经一再问候过的家明,也早已变成记忆中一再模糊的身影。
好姐妹就该相爱相杀
作为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影片,本片在豆瓣的评分高达7.7分,也印证了影迷对本片的喜爱。片中,周冬雨出演的女主角“安生”,是个在生活的历练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另类女孩,她的经历远比“七月”要坎坷的多。原著中的安生是个性格单一又叛逆的人,而周冬雨出演的安生,在保留了人物神韵的同时脱离了原著字里行间的束缚,对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塑造、加工和创作。无论是激烈的肢体冲突和碰撞、眼里饱含深情噙满泪水,还是满腔怒火怒砸吉他、车祸现场的情绪大爆发等等,将深刻的情感碰撞演绎的淋漓尽致,展现出了独特又细腻的创造力和爆发力。
而马思纯出演的“七月”,同样很出彩。不同于原著中的乖巧可爱,而是敢爱敢为、敢作敢当,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与安生决裂。无论是浴室里与安生言语激烈的撕衣相向,还是结婚前夕对苏家明的残酷冷语,乃至抛弃过去孑然一身外出探寻安生的路程等等,演出了一个乖巧女孩历经磨难逐渐成长的全过程。
你又怎能不承认导演是在讲一个人的故事?原著中七月与安生是两种人性的极端,一动一静,一个火热冷酷,一个安静美好。故事讲到最后的时候,读者亦会发现,七月即安生,安生即七月。就是这样的带有双重性格的两个女孩的复杂一生,居然能够被这个90后的周冬雨演绎得如此真切、精准,可以说这次饰演安生这个角色,颠覆了此前她所有的表演。
年轻时候的安生即便总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但也经常受伤。有句台词是:“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这就是最初的安生的状态,在爱情与友情之间徘徊的安生,表面看似波澜不惊,但内心暗潮涌动的模样被周冬雨诠释的恰如其分,没想到小小年纪的她竟有如此天赋。
后来离开之后的安生,拥有自由的同时也背负着痛苦。记得原著中这样说:“只是很平淡。像一条经过的河流。 你看不出它带来了什么。或者带走了什么。它只是经过。”安生像一个游魂,时而与七月互寄卡片,到后来的消失,她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一直觉得安妮宝贝的作品都是深意的,不是一般人能够领会的,未曾料到这部呈现在大银幕上的《七月与安生》如此完美,是导演的功力,也是演员周冬雨的实力。
尾声——
七月死了,仿佛是安生心中向往的另一种生活的彻底崩塌。
而安生即七月,七月即安生,当你在傻傻分不清云里雾里之时,影片便将这场让旁人看起来惊喜的艳遇变得唾手可及,就如你在戏中体会自己的“人格分裂”,既矛盾又悲痛。而你所遇见世间的另一个自己,或许是一个能看清自己的影子,亦或是一个如日本电影里《娜娜》中的性格全然不同的人,纵使这样,就更要学会接纳自己,无论内心邪恶的自己还是呆萌的自己。
那么,如此看来导演是否至始至终都在讲一个人的故事?
(欢迎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end
关于四面楚歌——
文艺青年的灵魂聚集地
既煲鸡汤,又煮干货
恰巧你
思想不落伍,穿戴很复古
热爱铺在鹅卵石的青苔
渺小但不随波逐流
那么,就随我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