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嘉莹 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近日,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上映,该片细腻记录了中国古典文学大师叶嘉莹的坎坷一生。
以此生,许诗学,叶嘉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教学,为中国诗词之美吟诵至今,更活成人们心中的诗。
忍不住好奇,这样一位满身透诗香的女神身上,曾发生过什么样的曲折故事呢?一起来看看。
“ 一 世 多 艰,寸 心 如 水 ”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这是叶先生写在《踏莎行》里的开篇之句,也是她坎坷一生最好的写照。
当年国家战乱不断,她的父亲在不停迁移中逐渐失与音讯。而在她17岁时,她的母亲因子宫生瘤,手术后不久便去世了。
失去至亲的她,一口气写下《哭母诗》八首,这是她第一次感觉到生命的无常、阴阳相隔的痛苦。后来在老师的介绍下,她结识了丈夫赵东荪,本以为等待她的是幸福美满的开端,殊不知等待她的乃是一段极为艰苦的遭遇。1949年,叶嘉莹一家迁居台湾不久,赵东荪就被捕入狱,无依无靠的叶嘉莹只得带着年幼的女儿寄人篱下。
在无数个日夜的盼望后,她终于等来丈夫出狱的消息,结果此时的丈夫早已性情大变,动辄大吵大闹,甚至拳脚相加,无奈的她只能一人扛起生活的重担。之后,她又经历了大女儿和大女婿的车祸离世,一次次的生死离别,不断击碎她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然而,叶嘉莹并未从此消沉厌世,历经无数坎坷走来的叶嘉莹对人生之苦参透得十分清明。人生变数无数,与其沉浸小家、小我之情感,不若以余生许给诗词而为传播古典文化尽心尽力。
叶嘉莹说,人要有一种“弱德之美”,但是“弱德”并不等同“弱者”,弱者被生活击垮,而具备弱德之美的人,有所承受,更有所坚持、有所承担。在其身上,弱德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适用主题:坚韧不拔、弱德之美、坎坷人生
示例:
人生总是潮起潮落,而一个人唯有历经磨难,对之有深刻体验,灵魂方变得沉静透彻。
叶嘉莹先生历尽一生忧苦患难,年少时与父分离,更遭遇丧母之痛;婚后生活并不顺遂温情,丈夫锒铛入狱,生活窘迫,孤苦无依之下又遭遇家庭暴力;人到中年更不幸遭丧女之痛……但无数的苦难并不能将她击溃,即便被命运亏待,她仍保留自己的坚强,执着求索,用诗词滋养心灵,以文学浸润人生,获取灵魂的平静与升华。
“ 我 想 把 吟 诵 留 给 世 界 ”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上讲古典诗词,已整整70年,
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为了吸引、培养优秀学子投身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96岁的叶先生捐出毕生积蓄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和学术活动基金。
叶先生曾说自己有两个最大的心愿:其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其二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
她说:“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
适用主题:文人担当、社会责任感、师者情怀、传承
示例:
三尺讲台,一站就是七十余年;诗词研究,一钻就是七十余载。心许古典诗词,一生不休,叶嘉莹获得使古典诗词“再生”的赞誉,将古代士的精神品格“为往圣继绝学”发挥到极致。
她曾站在远洋的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为学子点拨中国诗词的玄妙;她曾放弃海外高校的优厚待遇,请愿回国教学,长途奔波只为将一系中国古典文脉传承;她一生简朴节约,却将毕生积蓄全部捐赠出来以支持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从青春到暮年,叶嘉莹将一生的热望与挚爱寄予诗词,倾尽心血,只为将这古老的吟诵、深蕴的字句留给世界,不愧是当代中国的女子士大夫。
2.李健 在热闹的世界浅唱低吟
因为湖南卫视的竞演类音乐节目《我是歌手》,音乐人李健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李健与清华校友卢庚戌成立“水木年华”演唱组合,让一首《一生有你》和白色衬衫成为那个时期的校园流行元素。后来,他选择“单飞”。十多年来,他不紧不慢地发行专辑,有条不紊地耕耘,一步一步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在走红之后,他说“很多原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会进入你的生活,要学会拒绝”,“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李健如此评价参加《我是歌手》的感受。从短期内对音乐作品的改编,到与其他音乐人的合作,他觉得数周以来自己得到的锻炼,已然超出了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本身,“我珍惜这个舞台。”
在一个热闹的舞台上浅唱低吟是有风险的。但他觉得唯有这样做,才是最真实的自我。“认清自我、坚持自我是一种自觉。我相信,歌手是靠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原创歌手更应该遵循内心,而不是人云亦云。”
从《传奇》到《风吹麦浪》,再到《贝加尔湖畔》……这些署名“李健”的原创歌曲有着相同的气质——优雅、轻盈、悠远、诗意,曲如其人。在许多歌手苦苦思索用什么手段、从什么角度能让自己更“红”时,他默默地与名利场保持着距离。在很多人将歌唱技巧变得复杂和怪诞时,他追求的依然是悠扬和空灵的趣味,这反而让声音有了直指心底的力量。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如何才能保持一颗初心?李健至今记得清华大学一位老师的话:“一个人若能永远保持学生的状态,他的人生就不会枯竭”。在学生时代,他接触到了一些名家、学者,发现学问越是渊博的人越是谦卑,反而那些才疏学浅的人常常声色俱厉。因此,即便是走出了校园,他依然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个学生的状态,静下心来,满怀热情,不拒绝新鲜事物,对外界始终抱有信心与期待。
很多人把“出名要趁早”奉为人生圭臬,李健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对于原创歌手来说,成功来得晚一些才好。他珍惜“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因为一旦成名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时间越来越少,属于你的真正的积累也会很少。原创歌手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忍耐,才可能有自己的艺术思考力,作品才可能真正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如何保持一个持续的创作状态?他认为,创作者要让自己远离热闹的中心,不时地被边缘化。“因为不论有多大的名气、多么丰厚的财力,任何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他觉得自己比较幸运的是,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拒绝,尽量减少一些大而无当的虚荣,尊重和爱护曾经拥有的日常生活。“一个人有了名气,很多原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会进入你的生活,创作者学会拒绝是一种自我保护。”李健说。
“音乐诗人”的耕耘
清华大学电子系毕业的李健,在国家广电总局做了两年网络工程师后选择辞职;之后,他与同为清华学子的卢庚戌成立了校园民谣组合“水木年华”,凭借代表作《一生有你》名声大噪,在国内外获奖不断。成名后不久,李健选择“单飞”,其后是长达数年的低调与沉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放弃急功近利,始终选择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耕耘。“那时还不够成熟,就像花朵一样,在积蓄。”李健如是说。
在《我是歌手》第三季中,“音乐诗人”李健华丽登场。他在节目中出色的表现再次将他推向巅峰。累积了四十年的个人魅力突然在这两个月之中疯狂发酵。面对随之而来的名和利,以及评头论足、造谣和炒作,他表示,“你要知道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内心的事物并未改变”,他不愿意被过度消耗,被消费,“只愿意做一个知识分子,对,一个音乐知识分子”。
【运用方向】在“水木年华”名声大噪时,他选择了退出。他默默地“耕耘”,从容地创作、积累沉淀,只为等待时机,一朝绽放,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高峰。
本素材还适用于“梦想与成功”“坚持自我”“淡泊名利,保持本心”等话题。
3.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由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氏族宗法制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正是一个“由家而国”的历史过程,“家国同构”的社会基础和治理观念,促使人们形成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心理。从天然亲情开始,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仁爱扩至他人、桑梓、邦国,凝练为关爱同胞、经世报国的思想意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家国意识成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与建设国家的坚强精神力量。
家国情怀的实质是人类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开放的情感体系,《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而至天下,由一点向外扩展,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逻辑与情感。中国自古就有大九州的观念,视界是覆盖六合八荒的。中华传统文化重“和合”,倡导“和而不同”,家国情怀始终内蕴着人类情怀。中央领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视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人愿意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为实现全球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从而达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使命意识、责任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生命力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自古多忧患,屈原“哀民生之多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忧的都是国家、天下的兴亡。每当民族危亡、苍生倒悬的时刻,总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后继,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每当国与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先国后家,国重于家,牺牲小利成就大义,是中国人义无反顾的抉择。汉代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自励明志,宋末文天祥变卖家产作为军费、抗敌至死,他们的爱国壮举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家国情怀至今依然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今天的家国情怀,不仅传承自古以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还蕴含了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空前自信,对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宏伟目标都在要求我们,必须清醒把握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和世界发展大势,认清中国的历史方位和世界作用,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奋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