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想读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也知道这是一本值得去细细品味,脚踏实地实践的好书。所以邀上三五好友又组成了一个线上的死了磕读书会。没有输出就谈不上消化,这也是读书会的规则之一。
每天一章,相互分享,相信经过两周的学习,我们一定成为更好的自己。
语言,是窗户。表达不好的时候,却是阻碍沟通甚至引起隔阂的一堵墙。
本书前言部分非常打动我。作者说,当一个人语言非常激烈的时候,一定是在他小时候有过创伤。当我们能有这个层次的理解时,反而是会充满同情,看到这个激烈的成人的那个不自信的内在小孩。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处在一个完全倾听的角色。
这让我想起《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说,相比真正的完全倾听,发表建议要容易的多。
第一章中的精华在于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感受,原因,请求(意愿)
这里面可以说都不是我们的喜欢说话方式。
要素一:观察
陈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实。仅仅只是客观陈述。不带批判是我们比较难做到的。
要素二:感受
1.我们经常会描述出的感受是愤怒,生气。也很少直接用语言向对方表达出来。往往用伤人的语言语气或者行为来“表达”。
2.我们能识别自己的感受,为感受命名的能力也很有限。
在经过两年的个人成长学习后,已经能够识别自己的很多感受,甚至也会辨认表层感受和深层感受。然而,要直接用语言向别人表达出来,却还是一件纠结的事,毕竟还没有成为习惯。
要素三:原因
引起感受的原因。客观的描述,不带批判。文中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一位妈妈对儿子说,我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观察),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原因)。
这个很有意思,我们往往说完观察容易开始指责,你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爱整洁?怎么可以乱扔东西呢!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都不听!每天都在干嘛——这样的说法仿佛是我们经常表达的。所以要只陈述“观察”到的事实,而要闭嘴不评判,是挺难的。在说“原因”的时候,注意陈述自己这方面的原因,因为这也是容易去指责对方的一个部分。例子中,这位妈妈说因为自己的需求(看重整洁)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才会有不太高兴这样的感受。而不是去指责因为你乱扔了东西,你不爱卫生才导致我不太高兴。
语言,是窗户还是墙,取决于我们的沟通方式。当我们开始评判的时候,是在筑墙的时候。当我们把原因关注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正是打开窗户的时候。
要素四:请求
即意愿,希望对方怎么做,直接表达出来。这表达的也是对自己需求的尊重。
第一章用案例来说明了倾听的重要作用和神奇效果。用四要素法帮对方表达对方的感受,是对对方内心的反射式倾听。
实践计划:
用四要素法去沟通,用反射式倾听,只倾听,只倾听,只倾听。
当你施与我
我给你我的接纳
当你取之于我
我感激你的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