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阅读了李政涛教授写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在未开启阅读之时,头脑中便萌生了众多的疑惑和问题:“教师的精神宇宙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重建?”“怎样重建?”……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李政涛教授在书中犹如与读者对话一般,对教育的本质直击灵魂深处。
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
从教二十余载,教学岗位不断变换,觉得可以自诩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于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与同事、家长交流的时候也总是能够侃侃而谈。每一次看到同事、家长们频频点头或认同、或赞许我的观点时,心里总会存在着一种高兴甚至是一种骄傲。可当翻阅《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之后,才发现自己对于教育认识的狭隘。“作为教师,思考今日教育的起点,不再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你想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就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另一面是你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就会让他们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思之我们从事教育这一职业的教师群体,大抵对此教育起点是没有概念或者是有一定的教育理想而却显得模模糊糊,时间久了,就连这种模糊的初心也都不复存在。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教育的目标也是追求“短平快”,而这种“短平快”最显性的即为成绩的体现,追求高分,追求高效,却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生命的发展。教育影响人生的力量,绝不体现为成绩、奖状和各种荣誉称号,而应是在人生不同阶段的老师们所带给我们的各种价值观、思维方式、能力和行为习惯。为师之道,在于尊重作为老师的我们,习惯于带着挑剔的眼光对待学生,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约定,致力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生命走向。师道尊严,无可厚非。但时至今日,我们都好像忘记了师道尊严的本意:为师之道,在于尊重人性,严谨为学。其实这就是一种以“他向教育”为主线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自我意识的缺乏。正如李政涛教授书中所言:“自我已是无可挑剔和提升的完人,因而有资格对毛病百出的他人‘循循善诱’,结果往往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典型特征就是‘好为人师’和‘毁人不倦’”。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尊重开始。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幼小衔接的主题活动,活动以观察幼儿游戏为主,主办方在组织观察之前,要求所有的老师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给小朋友们任何的提示,只做观察者、记录者和思考者。在活动期间,所有的小朋友均自动的找到各自同伴,或三两人,或四五人,很自然的分成了若干个小组。然后各自去搬取喜欢的大型积木,按照自己的构想拼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并且在拼接过程中组内的小朋友有争执、有合作,还赋予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活动结束之后,孩子们回到教室,把整个活动的过程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纸上,形成表征。而作为观察者的我们包括幼儿园的老师,自始至终没有给出任何的提示和帮助,当看到孩子们的那些奇妙精彩的想法,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故事情节时,与会的老师们都被深深的震撼了。而当时给予我的想法,便觉得教育并不一定非得老师们喋喋不休的引导,也不需要老师们按照大人的方式去指点。有时,教育的过程老师们可以保持沉默,给予孩子们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我们习惯于“好为人师”,可如何“好为”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是按照我们的意志去硬性的要求孩子必须这样做,还是我们放下身段,蹲下身子平视孩子,在孩子们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去及时的修正和引导他们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有能够影响孩子们价值取向的底蕴。教师本应该是最温暖人心之人。从“诲人不倦”到“毁人不倦”的转换,往往就在一念和一语之间。“育人先育己”,育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影响他人的过程。若想成为能够影响他人之人,应使自己具有能够影响他人之力。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的教育,应从自我教育开始。尊重学生,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真正体味教育的味道,那就是生命成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