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霍本街一处人流稀少的街角,有一家不起眼的小裁缝铺。门口挂着一块早已褪色的布牌,上头写着:“补扣,修缝,便宜快。”店里光线昏暗,布料堆得像小山,空气里漂浮着尘埃与肥皂水的味道。
店主叫本杰明·洛克,是一位七十多岁的盲人。他的双眼像两颗灰白的玻璃珠,空洞却专注。他的手指却极为灵巧,能靠触觉分辨出布料的厚薄、线缝的松紧,连一根断线藏在哪儿,他也能凭感觉找出。
没人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缝纫的,只知道他年轻时是煤矿工人,一场爆炸让他双目失明。人们以为他会就此沉沦,谁知他却凭着一把旧剪刀和一架老式缝纫机,硬是让自己在这个城市重新“看见”。
本杰明从不多言,也不多收钱。他说:“能穿暖一点就好。”他特别爱帮那些穷苦的孩子缝补衣服,哪怕裤子破得像筛子,他也能一针一线缝得体面、结实。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拿着一件几乎不能穿的旧外套来找他。那孩子眼里藏着羞愧和不安,小声说:“先生,我只有一个便士。”本杰明没有回应,只是伸出手轻轻摸了摸那件衣服,点了点头,说:“明天下午来取。”
第二天下午,那件外套焕然一新,破口补得几乎看不见。他在口袋里还偷偷缝了一小块暖毛毡。
“冬天来了,口袋要暖一点。”他说。
孩子红着眼睛走了,本杰明却继续坐回桌边,熟练地穿针引线。他似乎不需要光,因为他本身就是一束微弱却稳定的光。
冬日的一天,邻居发现他的铺子没有开门。他们破门而入时,看到本杰明安静地躺在椅子上,手边放着一件还没补完的小背心,针线还穿在布口上。他走得很平静,仿佛只是在一次缝纫间小憩了片刻。
他的葬礼很简单,却挤满了街坊邻居。每个人都穿着他补过的衣服,有的甚至是十年前的。有人轻声说:“他缝的不只是衣服,他补的是人的脸面。”
孩子们用零花钱凑了一块木牌,钉在他的旧铺门上:
“这里曾住着一位盲人裁缝,教我们如何用手摸清世界的温度。”
从那以后,每当霍本街起风,人们仿佛还能听见那“嗒嗒嗒”的缝纫机声,像一首旧歌,缓慢,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