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想为自己的选择-比如对于考研的慵懒态度,找一个强大的理论基础。
而今天,我找到了,它就是《反脆弱》这本书。
想要介绍它,首先要了解书名的含义,这是作者自己创造的一个名词,作为他心目中的,脆弱的反义词。脆弱的反义词在常人看来是坚韧,但这可不是一个经济学书籍的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坚韧意味着历经磨难而保持原样,作者想要追求的,决然不是这样一种简单的保持,他有更大的野心:如果说脆弱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总归会发生的变化会给某样东西(我们暂且称之为东西,因为我还没能想出更好的词来)以致命的打击,就是脆弱;那么在作者看来,反脆弱就是不论环境、外界怎样变化,我都能从中获益。这才是一个睿智的人在考虑经济时该有的追求吧。
脆弱的东西,例如陶器,例如教育;他们最好的结局就是不变,就是陶器安安静静地待在桌子上。教育呢?教育最好按照计划行事,在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个星期,甚至最好是每一个小时,都能按照计划原原本本地来,所有人,以期能够得到许多许多的人才--仿佛这样就能培养出人才 --这是一种假设。
从中国教育看教育
之所以要找来这样内容的书看,实际上源于我骨子里的一种不服气、傲慢,,以及对于未来选择、他人选择的迷茫。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一直都在玩的大家,只不过是因为到了一个特殊的节点-实际上每一个时间的节点可能都是特殊的,会义无反顾,仿佛约定好了似的,前仆后继地追求考研。不论家长、学生自己、老师,都以考研为荣,以考上研为光荣;仿佛这就是一条成功的康庄大道。
在重新了解了古代的科举制度之后,我的不解加重了,也减轻了。之所以加重是因为,这是一种一眼看去就顿觉迂腐的考试制度啊,即使有了八股取士,人们依然勇敢的一往无前;但我明白它存在的理由,它是统治阶级给下层劳苦大众的一个奶嘴:人们要做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梦,就得不断地把头埋进书海里,钻研应试技巧;最好是深一些、再深一些;而统治者也乐于见到这种局面-只需要一本书、几本书、更多的书,便断绝了世界上正在而且随时都在发生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起义,各种起义,给他们躁动不安的心一个甜美的幻象。甚至有人进行科举考试,考了一辈子,这是统治阶级所提倡的,至少不会打击。之
所以减轻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如此擅长考试的民族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考试的历史就占了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
文化是个好东西,但它又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