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笔记

短评

★★★★★ 很符合我对体制内工作的刻板印象,最大的感慨就是还好没走体制内这条路,也理解了为啥我去公共图书馆都借不到一些想看的好书,愿世上所有读书人都能遇上有喜欢书目的图书馆。


笔记

  • 每个人提到办公室主任都会跟我说两句话。第一句:“他可是陪过五任局长的人。”这句话是褒义,意味着他经验丰富,干这个岗位至少十几年。他一定办事妥帖,审时度势,能取得每一位新任领导的信任,不被换岗。第二句:“可惜他学历是中专,身份是工人,要不然,早提拔了。”这句话里全是惋惜。五任局长陪下来,他已经成了整个政府大院所有办公室主任的标杆,却没有上升空间。接下来的一年,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两句话的含义。

  • 返回大院,上车之后我紧贴着车门坐,车上没人和我打招呼。我四肢缩紧,看着窗外。每到一站,究竟应该给领导把车门拉开,在车下等待领导下车?还是应该端坐着,让领导先下?我不确定哪个是正确答案,只有原地装傻。几站之后,秘书坐到我旁边的位子,他帮领导拉开车门,自己先下,然后在车下面做出“请”的手势。哦,这是标准答案。

  • 在官场不在意等级,就像在家长群坚持不给孩子报补习班,在高校不重视职称名号,都比较难。也许一开始有锐气,久而久之,或被洗脑,或被排挤,或被利益诱惑,免不了从众。若走一条人少的路,在官场为群众尽力发声,在家长群里关心孩子的求知欲和快乐,在高校里专注知识和学生,那得内心笃定,才扛得住颠簸。

  • 有一天,临睡前我肚子饿得难受。我晚饭吃的是什么,饿得这样快?过了会儿才想起来,我是忘了吃晚饭。下午加了半小时班,单位食堂已锁门,回家接到无数个电话:楼下邻居说天花板漏水止不住,房客说可能是地漏坏了,物业说应该是地暖坏了要我明天砸地板;A下属让我审文件,B下属让我处理网络舆情;领导让我明天别请假;C商人说招标文件有问题要反映,D商人说有些书目太稀有绝版了;教秘说学生补考成绩我没录入;招标公司说要改参数;研秘说我有个项目要写情况说明;MBA学生让我出试题;编辑提醒我论文快到交稿期限了;母亲打电话讲解纯种乌鸡和杂交乌鸡脚指头的区别以及口感差异;弟弟说好久没和我聊天,想和我聊哲学……

  • 下一步,我们要购买电子书,某公司宣称自己有几百万册,年费只需两万。他递过来手机,向我展示书库。我输入畅销作者“东野圭吾”,无;“村上春树”,仅一本,而且并非名作;再试试经典作家,“莎士比亚”仅一种,汕头某某出版社。我把手机还给他,我和他的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他的书库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暂时不可能调和。

  • 我内心平展,我相信这篇不符合公文样式的文章没有大的错误。抵制馆配,为人民买书,这错了吗?文章是正气不是邪气,拿到哪里我都不怕。这几个人对我的批评不能公开,只能私底下进行。没关系,我可以道一百次歉,表情和语言充分顺从,就当自己是在舞台上演一个道歉的角色,多温柔都行。反正,我给群众买的书已全部上架,我预告开馆的文章已经散播开来,我要做的事情都做好了。

  • 我问他:“做义工是不是为了积德行善?”他说不是,他只是越活心越胆怯,反复地想人生的意义金钱的意义。自己需要的物质越来越少,需要的朋友也越来越少,但是只要选定喜欢的,就一定要做。义工这件事就是认准的事。他反复跟我说:“这不是什么为人民服务,为社区服务。我不想拔那么高,我只是在这份工作中能求得心安。”他已经六十多岁,可是聊起父亲时,那缓慢的回忆和愧疚感,依然是属于孩子的。他现在做的这件事,他那爱读书的父亲也许会感到欣慰吧。

  • 选书确实是个难题,一个人的珍宝,对另个人来说也许是草芥。什么样的人才能胜任选书的职位?约翰·科顿·丹纳在《图书馆入门》中为公共图书馆建构了一个理想的“选书人”形象,这个人首先得是个书虫,有丰厚学养,能带领孩子们阅读好书。但他又绝不应该是个书呆子,不宜过于沉湎于书籍,要多出来走走,以免与底层老百姓脱节,无法了解低学历人群的需求

  • 套话为什么这样流行?威廉·津瑟在《写作法宝》中说:“管理者一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没人再去向他指出简单陈述句之美。”我承认,“不懂文字之美”也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故弄玄虚”恐怕是更深层的心理需求,越玄虚,越没有破绽,就越安全。有关这一点,影评人梅雪风说得很清楚:“套话的核心要义就是不负责任,所以不敢指向任何实际的问题,永远都只是在言语自己的迷宫里自我繁殖,用一种铿锵有力的空转作为行动的证明。”

  • 开课仪式中我第一次见到了碑林区所有的副处级以上干部,数百人的阶梯式大礼堂好像还容纳不下。前排的正处级干部早已安静就座,后面涌动的副处级实在太多了,忙着找桌牌找座位,如同集市一样拥挤,如同芥子一样平凡。这是名副其实的芝麻官,后排的这些副处要竞争多少年才变成前面那寥寥几排正处,那几排正处又要经历怎样的筛选才能移步主席台,成为副厅。礼堂里的座位分布,直观地展示了升迁的比例。官场的竞争焦虑,在这对比的图景中获得了应然性。

  • 王耘认为自己并不擅长治疗抑郁症,但他建议学生在校园里找一块花园绿地,再准备一些道具,蹲在地上看蚂蚁。
    仔细看,会发现蚂蚁是有组织的,有信号员,有工人,有司令。蚂蚁也有性格,有急性子,有优哉游哉者。用不同的道具去为蚂蚁制造情境,一片西瓜引发它们饕餮狂欢,一杯水冲垮它们的家园,一抔土、一块石头、双脚的碾压、骄阳下的一柄放大镜……如果这样观察蚂蚁一个下午,看它们出生入死,大概会哭出来。
    这就是人生啊。而破解生如蝼蚁的唯一方法,是你,你去做那个看着蚂蚁的人,这是宗教研究带给王耘的思维方式。

  • 十多年前第一次出野外,她的房间里也有过飞蛾,当时她大呼小叫,害怕。三年前,也是在野外,她临睡前见到飞蛾,不再尖叫,只是扔一只拖鞋过去把它们拍死。可是现在她突然觉得飞蛾也是个生命啊,她想了想,打开卫生间的灯和门,蛾子飞了进去。然后她关上门。这样它就不会死,明天早上把它放出去就可以了。

  • 夜里,我梦见自己在游泳池笨拙地游着,胳膊很沉很沉,就要下坠,我想呼救,突然发现泳池里只有我一个人,水深不见底,而池壁还有好远。我开始呛水,拍水,胡乱扑腾,这时候铃声大作,我从水里伸出手臂,抓到一个电话听筒,我自动漂了起来。电话里有男声有女声,所有声音重复念叨着一个词“有个领导有个领导有个领导”,嘈杂不堪。我扔掉听筒,就开始下沉,抓住听筒贴在耳边,就又漂浮起来。我不得不听这些噪音。我浑身湿淋淋,泳装里竟然有两个口袋,有两张纸,一张是赵文的话,一张是弟弟的话,水已经把字迹浸泡得有些模糊,但还能辨认。我展开皱巴巴的纸张,大声朗读,用我的声音压倒听筒里的声音。那声音消失了,一片寂静。

  • “人生的寿命也很短,人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对这个世界的交代是什么?如果别人感叹,嗨呀,这人终于死了!那这个人生命的价值就非常小。可是,如果我们死亡的时候,有人不舍得,有人想:如果这个人还能继续活下去,那多好。那一瞬间你的价值一定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善的一面代表了人的价值,恶的一面肯定没有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