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有诸侯禅让国家的,没有天子禅让天下的,自古到今都是这样。
荀子愤然说道,所谓“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大禹”,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假话,是肤浅者的传闻,是孤陋寡闻者的胡说。他们不懂得对错的道理,不懂得国家与天下、天子和其他人之间时完全不同的,和这些人谈论天下的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
从荀子的长篇大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荀子并没有通过例举史实来直接论证他的观点,而是通过逻辑推理,批驳对方的观点间接地确立自己的论点。
很明显,荀子并不认为天子之位应该在家族内继承,只有圣人才能成为天子,所以尧以后舜称帝,舜以后大禹称帝,都是很自然的,因为舜和大禹都是圣人。
说到底,舜和大禹的帝位都是受命于天,不是前任帝尧和帝舜的个人意愿所能决定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尧或者舜私人的天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荀子说,汤武不是弑君,而是受命于天,天下归心而登天子之位。
06
在这件事情上,孟子的观点与荀子基本一致。
孟子的高足万章问老师:“帝尧把天下授予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这回事,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予人。舜得到天下,是上天授予的。”
孟子进一步解释说:“舜辅佐帝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帝尧向上天推荐了舜,上天天接受了;于是又把舜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帝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为了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自己避居于南河。可是,天下诸侯都来朝见舜,百姓也都歌颂舜。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子之位。”
然后,孟子又把同样的故事运用到舜和大禹身上,然后引用孔子的话说:“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意思是说,尧舜禅让与夏商周的朝代更迭,道理都是一样的。
孟子谈论尧舜禹权力转移时,都用的是“与”字,这里才出现了“禅”字,而且说是孔子说的。
论语里记载,帝尧对舜说,上天要把天子之位授予给你,你要执守中正之道,以后舜也是这样对大禹说的。
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含糊。所以孟子应该做了一些发挥和解释,但看来仍然难以解除人们心中的疑惑。所以到荀子时,禅让的说法仍然很有市场。
孟子的解释具有明显的天命观,这与荀子的圣人观有很大的区别。
07
那么禅让之说是怎么来的呢?
《尚书·尧典》篇首:“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东汉经学家马融、郑玄和西晋的王肃都认为这是孔子所作的序文。
尧典篇尾记载,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考察舜的德行,并告诫舜谨慎履职,并没有提到禅让的事。
《尚书·大禹谟》:舜帝对大禹说,我在位已经33年,如今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你来为我总领百官。舜帝称赞大禹的德行和功绩,说终有一天你要成为帝王。正月初一早晨,大禹接受帝舜的任命。接着舜帝派大禹去讨伐三苗。
可以说《尧典》和《大禹谟》都没有正式禅让的记载,但给人不小的想象空间。
墨子为了宣扬他的尚贤主张,以尧举舜为例子,但也仅仅说“授之政”,并没有说禅让。
因此禅让之说备受质疑,韩非子甚至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盗墓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不过,这些古籍的可信程度,专家们并没能达成共识。
荀子只是质疑了尧舜禅让说,并没有给出权力转移的真相。
08
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儒家将禅让作为美德大事宣扬时,后世便接二连三上演了禅让的大戏,如王莽、曹丕、司马炎、萧衍、杨坚、李渊、李世民、朱温、赵匡胤等等。
曹丕在受禅登基以后,得意地揶揄道:“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史书确切记载的第一位主动禅位的君主是赵武灵王(追封的称号),最后饿死沙丘宫;
宋徽宗逃跑前,被迫主动禅位给太子赵恒,自称“道君皇帝”,被大金皇帝封为“昏德公”;
明英宗禅位8年以后,成功复辟当回了皇帝;
乾隆皇帝在位60年,觉得不能超过他爷爷康熙大帝的执政年限(61年),主动禅位给嘉庆帝,却依然牢牢着抓住天子的大权不放。
所谓禅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只是权力游戏的手段而已,与德行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