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8 月 16 日,八十六,八十六,八十六......
咦,说着说着怎么就流口水了?原来是「扒石榴」呀!今天,就一起扒扒石榴吧~
石榴的自我修养
石榴作为水果,性味甘、酸涩、温,具有杀虫、收敛、涩肠、止痢等功效。石榴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要高出一二倍。
《本草纲目》和《食疗本草》记载:“榴者,天浆也,止泻、化淤、清渴、祛火”。
石榴的前世今生
石榴原产伊朗,古安息国,故也称安石榴。古称丹若,沃丹,涂林,若榴。
公元前二世纪,石榴传入中国。“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安石榴树的种植方法。
石榴开始普及,宋代人用石榴果裂开内部的种子数量来占卜预知科考上榜的人数,久而久之,“榴石登科”一词流传开来,寓意金榜题名。明清时期,因中秋正是石榴上市季节,于是又有了“八月十五月儿圆,石榴月饼拜神仙”的民俗。
2000多年来,石榴不断南下东进,在各地扎根开花,现代石榴文化越趋发达,临潼有了“石榴城”的雅号。
石榴背后的文化
石榴树起源于西亚,移植于世界各地,其实用价值和文化寓意在各地之间互相传播,石榴文化的传播是古代丝路文化的重要内容。
历代吟咏石榴的名家甚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榴文化。
在刻画石榴树花叶树形之美的同时,注重对石榴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因而产生石榴树的人格化描写。
在诗人笔下,石榴树被赋予“君子”之风。石榴树常植于院角,迟于其他草木开花,这正符合中国古代文士重名节操守自甘寂寞的人品。
石榴树在汉地特殊环境中产生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含义,寄托了中国人的理想和愿望,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蕴丰富的文化符号,体现出文化传播过程中衍化生新的倾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榴被赋予吉祥、团圆、喜庆、昌盛、和睦、爱情、多子多福、金玉满堂、才华、长寿、辟邪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
石榴花
石榴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产物,为多彩的中国文化又添上了浓艳的一笔。
明朝时,端午节亦有“女儿节”之称,因女子们认为榴花可辟邪,在民间艺术中石榴也常和钟馗画在一起。
《帝京景物略》:“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清顾禄记《清嘉录》:“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
郎世宁现存的一幅《午端图》里就画有石榴花,说明清代的宫廷以石榴花为驱邪之物。
石榴与宗教
在世界的其他文明中,石榴象征着神圣、富庶、丰收。在中国文化里,尤其是在道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中,也有重要地位。
从吴道子“钟馗样”开始,钟馗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派生了丰富的艺术形象,“钟馗簪花”便是其中一种,所簪的花正是石榴花。
每年农历五月,石榴花盛开。民间将其列入“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之一,称其可驱邪。
钟馗作为中国文化中“最接地气”的神祇,被人们赋予驱鬼、镇宅之职。自明清开始,人们在端午期间便悬挂钟馗道像。
《燕京岁时记》中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绘天师钟馗之像,悬而售之,都中士人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痋恶”。
清代《北平风俗类征》则云:“五月初至初五为端阳,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制’者悬屋中,谓能驱邪”。
石榴裙
日烘古锦囊,露邑红玛瑙。
玉池咽清肥,三彭迹如扫。
——《石榴》宋·范成大
石榴的雅名中,还有一个叫作“金罂”。罂,是古代盛水的器皿,小口大肚。在何家店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中,有四个形似“石榴”的器皿,经考古专家鉴定,这四个罐子实际上是炼丹用具。
在明人的插画“主客”理论中,榴花总是列为花主之一,称为花盟主,辅以栀子、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这些花被称为花客卿或花使令,更有喻为妾、婢的,可见古人对石榴的推崇。
石榴与中国服饰文化也有密切关系,这也许是因为有人说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乌栖曲》中写“芙蓉为带石榴裙”,“石榴裙”的典故因此而来。
古代女子着裙多喜欢石榴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从石榴花中提取来,故也将红裙称为石榴裙。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女子的代称,人们形容男子被女子的魅力所征服,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石榴,承载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载着历史的温度与气息,从时光深处走来,逐渐走入寻常人家,成为文化符号的一部分。
今天,你吃石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