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感觉别人家的饭好吃。
长大后,发现城里的饭好吃。有走到城里去的体力了,自然要吃一顿饭。那吃什么呢?面皮、荞粉,火烧,锅盔,价格便宜,自然不是什么硬菜。要吃就得吃碗面。
“今天去干嘛?”
“城里去!”
“下馆子吗?”
“下!”
这样简单的对话,暴露了去城里的一点小心思。去城里,得下馆子。下馆子吃什么呢?懵懂中的我,自然理解为去饭馆。要么点道菜,要么吃一顿。反正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的馆子里,一定要比外面的面皮摊摊上的面皮好吃一万倍。
面皮,面皮,才多少钱?一个小桌子,几把小椅子,就可以开吃。摊摆到哪儿就迟到哪儿。可是饭馆不一样,得有个固定的房子,还得有个响亮的招牌。看着那些招牌,我是不敢去的。
不敢去,不代表不能去,最大的障碍就是囊中羞涩。等有钱了我就一定去。
什么时候有钱了,长大了呗!我终于有机会去城里下馆子,的确是长大了之后。
那时候,只要攒劲的娃都去工地上干活挣钱,我好不容易让人介绍一份活。挣了几十块钱,首先想到是下馆子。豪华的不敢去,就找个有招牌的馆子,从门外可以看见里面的饭馆。
当拿到工资,我终于鼓起勇气走了进去。看着贴在墙上的菜单,从“今日供应”开始,从上往下看,炒面,烩面这两样最显眼。找一个位置坐下来,看着邻桌上,红红的汤汁,冒着点西红柿的影子,还有包菜的模样。有汤还有面,我最终决定一个个来,先来碗烩面,往后再来尝炒面。
老板站在厨房内问,吃什么?
我随口就报上了烩面。
面报好之后,接下来就是等待。
在等待的那些时间里,我看了看菜单,凉拌黄瓜,醋溜土豆丝,麻婆豆腐,水煮肉片,瞄一眼后面的价格,我赶紧把菜单放回了原处。
暗暗给自己说,吃一碗面就好。
汗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而减少,吹着风扇,还是感觉到了热。悄悄摸了摸手袋里那张钱,感觉有点潮湿。应该不影响使用吧!心里泛着嘀咕。只要不烂,老板应该不会不要。
想着接下来要发生的情节。只听见老板一声烩面好了。赶紧去窗口端饭。当一碗烩面冒着热气被我端到手里,热气冲上脸的那一刻,不由得流出了口水。
一碗面端到自己坐的位置,看见别人加醋,我也跟着干。看见别人加辣椒,我也加。那一刻的窘迫,在第一口面片入嘴与舌尖相遇的瞬间而消散。
第一碗是怎么吃到了嘴里,可能是狼吞虎咽,可能是细嚼慢咽,反正是吃了个底朝天。匆匆付完钱,踏上回家的路。
面比家里的要厚,美的就是汤吧!好像从来都没有吃到过那样汤汁的面吧!有许多迷需要去解。有人说是菜多才香,有人说是味精多才香。好像都有道理,我不知道哪一个很我能品尝出来的,只是感觉到了香。
都说,孩子认为别人家的饭香,我不是孩子,但是给我留下的感觉,饭馆里的面还是挺香。
香在哪里呢?就在一碗烩面里。
从此,我好像也成了一个大小孩,喜欢上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