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次发现渔船的人的太太说,船是自家发现的,却跟别人平分收入,不行要收回,变成家中私有财产。于是船被收回,从“集体所有制”变成了“私有制”,意味着什么?他是这个船的老板,他可雇用别人上船来打鱼,他付别人工资,只要工资够了,别人是愿意上船的,付完工资后,剩下的收获全归他,这是“私有制”。
那么,在私有制下面最多能有几个人上船?
一、机会成本决定你的工资议价能力。
被雇用上船的人,他的工资是由他们在别处的机会,也就是他们在岸上能收获多少鱼来决定的,老板请他们上船,不可能付的比别人少,但也不比别去多很多。为方便计算就说四条鱼,能把人请上船吧。
现实生活中,个人工资议价能力如何?好多人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怎么能跟老板讲讲好价钱呢?工资的议价能力等于你在别处的机会,在别处的机会越大,在原来单位工资议价能力越强,在别处的机会越少或没有,那,在现在岗位上的议价能力就很弱。
二、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上船的人数。
此时船的主人,他关注的不再是平均产量这栏,而是边际产量这一栏,是雇佣的每一个工人,能够给这艘船总的收获,在边际上带来多少增量?
他会招第四个人上船,因为第四个人的边际产量为6,而他付的工资为4,带来净收入两条鱼。第五个人呢?第五个人的边际产量边际成本和工资都是刚好相等,他不在乎,所以第五个人可以上船的。第六个人他不会请,因为第六个人带来的边际产量是2条鱼。到此为止,他只会请五个人。
(如雇用第六个人,总产量达到36,而成本为24,净收入就是12条鱼。)
而此时总产量达到34条鱼,而成本是20条鱼,净收入14条鱼,全归渔船的这个人,这就是私有制。而且这完全符合经济学规律预测的:当边际产量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净利润达到最大。
那么这条从天而降的渔船的经济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在私有制下,由于船主盯着的是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所以他实现了这艘船的最大的经济价值。
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船主每天赚14条鱼,但他想休息了,把船卖出去,卖价就是会是14条鱼乘上可以使用的时间。买主买到船后,发现自己不能达到每天的产量,他可以找到原船主,让原船主帮忙管理,保证每天的产量。
这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船主不需要是专家,但他有积极性请专家把渔船的经济价值发挥到极致。
四、私有制下的人们更关心长远利益。
前面说过,集体所有制下成员不关心长远利益,因为那不是成员权有效期内的收益,要采取“顶替制”等方法来解决。而私有制下,船主会关心长远利益,因为今后哪怕自己干不动了,只要能卖出去,就能获得未来的价值,而卖价是以这条船将来能打多少鱼为基础的。
私有制看上去挺好的,但有个问题就是贫富分化。你每天打4条鱼,别人每天14条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差别可就大了。
2018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