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尼
《走出心无力》作者/林音,作者从一个心无力者,慢慢成长找到自己的活着的意义,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本书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经验之谈。
这本书通过对“心无力”问题的抽丝剥茧,步步深,通过对话带领你穿越内心深处,拨重重迷雾,寻找多年来内心困扰的根源,帮助你走出“心无力”的状态,让你逐渐从无力变得有力。
你是否时常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包围,陷入空洞与迷茫,你经历过一直被否定的人生吗?
从小到大,不管什么事,还没搞清楚缘由,对方会先否定和指责。即便很小的一件事,比如,牙膏盖子没盖紧,不小心弄脏了沙发,这样的小事都会被严厉地批评。
在他们的想法中,对我严格要求是为了培养我好的习惯,为了我好。有时候我也想不通,我觉得自己没什么错,但别人总这么说,我就会怀疑,是不是我真的太差劲了。
如果一个人被否定太多次,他的自我就会在这种否定中慢慢支离破碎,让他产生动摇,开始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这种错误的“自我归因”不断叠加,演变成自我归罪,最后成了“自我PUA”。自我PUA其实是将别人曾对我们的方式内在化,变成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方式。所以一旦生活遭遇任何一点挫折,你就开始习惯性地自我攻击。
即使长大后,你看似独立了,身体上、距离上、经济上脱离了家庭,但精神上还是存在一个“内在父母”,驱使你按照小时候父母严格要求你的那样,去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攻击自己。
现实中,明明已经有一些声音在肯定你,喜欢你,但你大脑中好像有个过滤机制,会自动屏蔽这些积极的声音,让它们无法对你施加任何正面影响。
我就是平平无奇吧。身材一般,长相一般,智力一般,在人群里不起眼。成绩、才华和能力,没有一样跟别人比得了。我小时候矫正牙齿之前有点龅牙,曾被一群人狠狠嘲笑,被人叫“龅牙妹”,遭到孤立排挤。这些事对我影响挺大的。去的事情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袭击我。我看到那些长得好看、聪明的人,会不自觉地和他们比较。比较之后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像有自虐倾向一样。
我实在有太多缺点了。不仅是外貌,我对自己的很多地方都不满意。我讨厌自己怯懦的性格。在工作中总是小心翼翼,害怕做错事,不敢拒绝别人。我想要的,从来都不敢大胆争取。
我感觉我的内心有个不受控制的孩子,在拼命拉扯我。每次想做什么,大脑中就隐隐约约有个声音对我说:“你不行!你不行!你不行!”我想向前,她要向后;我想挑战自己,她要退缩畏惧;我想心平气和,她要哭闹崩溃。不知道为什么,她一直要跟我对着干。我很想改掉这样的性格,但十分困难。
有一种说法是,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他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形象,而是你童年被卡住的自我。如果一个人在过往经历了严重的创伤和打击,又没有很好地处理和疗愈,内在的情绪无法释放,他的自我的一部分就会卡在那里,蹲在角落里停止成长,压抑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内在小孩。不管我们长多大,都会带着这个受伤的孩子生活。他会在一些关键时刻出现,让你没有原因地觉得生活无聊、不愉快、缺乏活力;让你觉得和人有距离感,无法亲密,难以体会被爱或感动;让你感到心理疲倦,觉得生活及未来没有意义……总之他会各种阻碍你往前走,在现实生活中制造困境和问题,甚至让你陷入不断重复的自我攻击的心理怪圈。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像建造一栋房子一样。如果一个人是一座房子,那么基础的安全感就是地基。假如一个人小时候的安全感和爱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没有得到父母良好的情感支持和照顾,被忽视、疏离、打击,形成了回避型或矛盾型依恋,那么他的地基就是“豆腐渣工程”。一个地基不稳的人,自然抵挡不了风雨。
面对复杂的环境,遭遇一些创伤事件,那么本身就不坚固的“豆腐渣工程”就会摇摇欲坠。这种不断摇晃的感觉,应该就是你心理上体验的“漂泊感”和“无根感”。面对失败,等于你的地基遭遇外界风浪的攻击,自然会一击就倒,心理防线崩溃。
一个人如果连地基都不稳,他要如何变得强大呢?要重新建造一个房子吗?
一个人早年是否被很好地照顾,得到足够的情感支持和陪伴太重要了。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
人只有在发自内心感到舒服和安全时,我会展现出真实的自我,不会带刺。所以很多时候,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可能跟评价者自己有关。你要知道,大部分人对你的评价,与你无关。他怎么说你,其实是在说自己。因此,我们没必要轻易在意他人的想法和评价。很多情况下,别人对你的评价和指责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全部的你,只是他内心的一部分投射而已。
有人说你一无是处,很可能他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他没办法接受自己是这样的人,为了降低自我厌恶的程度,就转而去攻击别人;有人说你情商低,很可能他的成长过程中被这样评价过,他无法接纳自己的过去,而变得尤为敏感。以至于一有机会,就要攻击别人,来缓解自己内心曾被这样攻击的伤害。
我们得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人性就是如此。一些人在人格、性格层面有些许缺陷,导致他们总是以攻击他人的方式,来获取优越感和存在感。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又或者,一些复杂的经历和生活的现实,让他养成了攻击他人的性格和习惯。即使是本应最爱你的父母,也可能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缺陷或内心有未处理好的创伤,未完成的愿望。这些缺陷并不会因为一个人成了父母,就轻易有所改变。所以父母这项重要的职业,是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和教育,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才能上岗的。
我们要试着把属于别人的问题还给别人,不要为别人的错误负责,也不要因此而自我否定,即使这个人是你的父母、老师、朋友、爱人。
作者林音是一名心理工作者,她也曾陷入严重“心无力”状态,亲自感受和经历过“心无力”的体验。历经数年的内心挣扎和探索努力,她终于能够面对和克服“心无力”,并重获“心”生。
人如果永远处于心无力的状态,估计一辈子也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我们应该永远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将心无力作为一个生命的爆破点,改变自己,重获新生。它将带领我们穿越虚无时代的迷雾,找回那颗虽被遗失很久却充满力量与动力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