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由现实检测完成哀悼:从抑郁心理位置到相信自己的修复能力
哀悼的早年经验:婴儿失去母亲的喂养关系,会在人生经历悲恸时再度点燃
正常哀悼需仰赖个体成功度过婴儿期的抑郁心理位置
籍由现实检测完成哀悼或哀悼失败
籍由他的外在现实考验他的内在现实,籍由被爱及他人关系中的快乐,越来越相信信任自己他人的好,跟自己的自我同时保存
或增加矛盾情绪,减少信任和希望,强化他对内在毁灭及外在迫害的恐惧及焦虑
每次失落是早年失落哀伤的重复
克莱因相信,哀悼的经验是发展的核心,随着断奶时失去乳房开始,会在一辈子其他不可避免的失落发生时反复出现
哀悼涉及心中复原或修复失落的真实客体
爱恨两股力量间的平衡
这过程涉及对内在客体爱与恨冲动的内在冲突重现
这两股力量间的平衡便会在左右介于成功完成哀悼及失败落入抑郁间的不同成果
遇这种原初失落时,个体必须面对这种失落,并找出建立失去客体的象征代表的方法,达成象征化的驱力部分便是受这种需求所驱动
关于婴儿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
我的经验引导我如此做结论;虽然正常哀悼的特征是个体于内部建立起所有失去的所爱客体,他并非第一次这么做,而是籍由哀悼的工作,重新复原该客体籍所有他感到失去的所爱内在客体
只有发生哀伤,就会干扰安全地拥有所爱之内在客体的感觉,因为它会重新唤起早期对于受伤与被破坏之客体的焦虑关于破裂的内在世界,罪恶感与迫害焦虑婴儿期抑郁心理位置被强烈地再活化
将哀悼的外在爱之客体成功复原,而且其内摄被哀悼的过程强化,意指所爱的内在客体被复原,失而复得,因此在哀悼过程中特别显露的现实感,不只是更新与外在世界的连结的方式,而是瓦解的内在世界重新建立起来
哀悼需要现实的参照或检验才能够完成。哀悼是从抑郁心理位置发展的历程可以相信发现自己有修复能力。哀悼就是感到自己真的失去了,失去的关系或客体是最早的母婴关系里面的母亲,这个经验会在人生后面,当我们经历其他创伤的时候会再度点燃
哀悼不只是失去里面理想化客体,也因外在世界母亲给与的照顾,或者他吃的食物也不一样。哀悼的成功可以保留内摄进来的好客体,可以存留住,不会因为跟外在现实的参照,内在的好客体就会被摧毁了。他的内在现实借由被爱的关系,还有他和其他人的关系的快乐,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看别人的好,跟自己的自我同时被保存下来的
或者是增加矛盾的情绪,减少希望和信任,这些强化了他内在的摧毁或外在世界的压迫的焦虑,这是失败的哀悼。在失败的哀悼里面,他觉得内在好客体不存在,内在是自体也备受攻击。内在坏客体存留的坏的攻击比较多,内在坏客体比较强烈,所以面对外在现实的参照的时候,会互相激荡,好像他太脆弱了以至于没法承受外在现实的考验,或者他的内在太脆弱,当他投射出来之后,就会觉得外在现实也被他扭曲了
每次的失落可以看作早年失落的哀悼的重复,哀悼是发展的核心。人类的哀悼从断奶阶段开始的,会在一辈子其他不可避免的失落发生时候重复呈现。断奶一方面表示孩子在成长,因为他可以吃副食品,可以吃比较硬的食物,可能开始长牙,会咬,可以拥有更多的攻击力,拥有更多的探知的能力。但是还有一个现实是他的奶嘴乳房都会消失,乳房或者奶瓶不只是生理上的需求,也是内在心理的一个好客体的象征。断奶不只是食物的改变,它是一个大挑战,当没有外在证明,有一个乳房可以提供给我的时候,我还相不相信这个乳房在我潜意识里面的。外在乳房消失了,一个婴儿有没有能力从乳房过渡到副食品,他是不会被饿死的,所以他必须有信心,相信没有外在实体的生命的泉源已经被他内摄进来在他的心智世界里面
哀悼涉及的在心里面的复原,是在内在心智世界去修复失落,实体的客体,一个乳房母亲的意象,在这个过程里面涉及爱与恨两股力量的平衡,虽然没有外在乳房,我相信爱还是在的,不会过渡怨恨,如果过度怨恨外在实体乳房,那么内在被内摄进来的好乳房也很难维持住。
断奶并不是我们想的只是一个物理性食物的改变。所以遭逢这种原初失落的时候,促使婴儿更有能力去运用象征的能力,帮助他去面对失去外在真乳房的过程的焦虑。这个过程中,过度性客体的象征被使用就会变得很积极。或者在孩子的心智世界在可以想象乳房还在,当他吸充自己手指时,手指可以安抚他,象一个替代的乳房被激发出来的
正常哀悼的特征是个体在内部去建立起失去的所爱的客体,但是他并非第一次这么做,而是借由哀悼的过程重新让这个客体在他的内在活过来。
婴儿抑郁心理位置会再度活化起来,当婴儿经历失去乳房的哀悼的过程,同时激发的是愤怒的感觉,我要的东西被拿走了,被拿走是跟自己生存有关系,所以同时也会激发自己活不下去的生存焦虑,生存焦虑被打击,自然又会想要攻击。之后有罪恶感,会想要修复,将哀悼的外在客体可以重新复原,而且可以被内摄进来,这个指内在客体的失而复得。这样比较不容易落入生存焦虑和恐惧里面。在哀悼的过程中,呈现出的现实感,不只是更新跟外在世界连接的方式,也是把内在瓦解的世界重新建立起来。
当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比如事业,名声,恋爱分手等,会有焦虑,恐惧,担忧,愤怒。当有这些情绪时,代表我们内在世界被撼动了,一个真实客体在外面世界消失,内在世界会崩解,如果透过爱的客体可以再度内摄进来。但是如果是一个失败的哀悼,内在原本被内摄进来的好客体也瓦解了。如果成功的跨越过,虽然没有外在客体的存在,可是内在原本内摄的好客体经过这个瓦解的过程,虽然外在现实的参照已经没有了,它还能再度被内摄进来。第二次内摄的好客体是不用外在真实的客体存在的,只要曾经外在客体有过的事实就好。这也表示我们的心智世界内化或内摄功能其实被增强的。一个婴儿开始使用这个功能内摄其他好客体,不管好客体是不是永远都存在于外在世界。这都更我们的象征能力有关。一个好的客体内摄也好,认同也好或是不用完全依靠外在世界,凭眼所见的能力,其实它可以经由这个过程被建立起来。它不只是内在世界的重建,也是提升心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