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各个年龄段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遭遇种种冲突。比如孩子坚持不想穿雨衣,可你觉得雨很大必须要穿,或者孩子坚持不想去幼儿园,可你想坚决地送他去等等,也会遭遇孩子的一些顽固问题,比如莫名其妙的哭闹,不喜欢学习,乱发脾气等等。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是对立的,解决时好像要么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俗称“第一法”),要么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俗称“第二法”)。
如果这样想,那势必陷入更大的矛盾冲突——“谁输谁赢”的权力之争。因为如果执着地按照其中一方的意愿去做,另一方势必是不甘或者压抑的,亲子关系成为一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矛盾的解决取决于“谁输谁赢”,表面上看似乎得到了解决,实际上只是用权力暂时强制性地压住了矛盾,长此以往会成为亲子关系中的毒瘤。经常被迫听从父母的孩子会叛逆、不合作、没有自律,而经常迫使父母让步的孩子则对父母的爱没有安全感,父母也享受不到育儿的乐趣。
《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则教给我们一种解决父母和孩子冲突最高效而简单的方法——“没有输家”方法,也称为“第三法”。
一、什么是“没有输家”方法
“父母与孩子之间面临一个需求冲突的情况。父母请孩子一起来寻找某种能令双方接受的解决方案。亲子关系中的一方或双方,可能会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他们会仔细地评价这些方案,并最终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最终解决方案。在选定解决方案后,不需要再去说服谁接受,因为双方都已经接受了它。由于没有人对这个决定持有异议,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任何权利来迫使对方服从。”
“没有输家”方法在面对冲突时破除了原有的“非赢即输”的解决方式,而是提出一种被双方都接受的的方案,父母和孩子都满足了各自的需求,没有输家,意味着共同获胜。
相比而言,“没有输家”方法在解决亲子冲突时有着众多优势:
1、使用了“参与原则”,孩子有执行解决方案的动机;
2、更有可能找到一个高品质的解决方案;
3、发展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4、少了敌意——多了爱;
5、要求较少的强制执行;
6、消除了对权力的需求,代之以相互协作;
7、触及真实的问题,不流于表面的情绪对抗;
8、把孩子当成年人对待,孩子感到被信任。
二、“没有输家”方法的使用前提及准备
“第三法通常会引起一串连锁反应。孩子被允许认真地考虑,想想什么是引发了他特定行为的真实的本质的问题。一旦真实问题暴露出来,冲突的合理解决方案常常就会浮出水面。”
这种方法似乎“看上去很美”,实际操作好像无从下手。那么,如何将两种看似对立的需求结合起来?我们只需要做最关键的一件事,那就是找出矛盾冲突的本质,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们让孩子穿雨衣是表现现象,根本上是不想让孩子淋雨,防止因着凉而生病,这是非常合理的,有绝对的理由值得我们坚持。那么孩子不想穿雨衣也只是表面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找出这个关键点。戈登教授的这个案例中,爸爸最终发现女儿不想穿雨衣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雨衣很丑,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达成共识的方法——穿妈妈的旧雨衣。
问题的解决似乎顺利地出人意料,可这就是事实。想必每个人读到这里都有无数的质疑在心中浮现,比如孩子不说出自己的原因,孩子的想法不合理,孩子不肯配合无法进行商讨,或者父母有时的确无法接纳孩子,甚至很想用父母的权威直接压制他们……遭遇这些情况时,该如何保证这种高效的方法顺利实施并发挥作用呢?
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父母要有真实的感受,对孩子不要有“虚假的接纳”。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是否可以被接纳也取决于父母以及周围环境的情况。心情好时你可能会接纳孩子在房间里打闹,但如果当时上学马上要迟到,那你肯定不接纳。有些父母可能会在理智上觉得应该接纳孩子,但是心理和情感上却无法认同他们的行为,这时不要勉强自己“虚假的接纳”。
对孩子说出你的真实感受,孩子也会觉得你真诚而富有人性。如果虚假地接纳孩子,口头上允许孩子做某件事,而实际上自己却生闷气或者情绪不好,孩子会感到很矛盾和困扰,严重的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认为父母表里不一口是心非,会严重怀疑父母是否真的爱自己。
2、“接纳性语言”才能让孩子说出心里话。父母必须学会不加批判地倾听和坦诚地与孩子沟通。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
尽管我们知道如果不认同孩子可以对他们坦诚地讲,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接纳性语言”才会让孩子有机会表达真实的自己。就像心理咨询师在做心理疏导时,一定会让病人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这种接纳促成了病人的成长和改变。而不被接纳的感觉会让人封闭自己,阻碍身心成长。
父母和孩子沟通中常见的12中沟通障碍分别是:1、命令、指挥、控制;2、警告、训诫、威胁;3、规劝、说教、布道;4、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5、说服、教育、进行逻辑辩论;6、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7、赞扬,表示赞同;8、归类、嘲笑;9、解释、分析、诊断;10、安慰、同情、安抚;11、调查、质问;12、回避、分散注意力、开玩笑、转移话题。这些分类中语言或多或少地否认孩子的情绪,或者无法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或者只是提出了解决方法,而没有顾忌孩子的感受等等。
那么究竟如何表达接纳,让孩子开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呢?我们可以试试这些方法:不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静静地被动倾听;孩子说出自己的话之后,不评论,先表示理解,肯定孩子的心理感受,比如生气,害怕,失落等;“门把手”法,鼓励孩子分享,而不表露自己的主观判断。
比如以下语言:
“我明白了。”
“你还真别说。”
“这似乎对你很重要。”
“继续说说吧,我听着呢。”
“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
……
3、进行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需要我们把孩子的语言当作编码,进行“破译”。
比如有个孩子饿了,他会把这种感觉用语言表达为“晚饭什么时候准备好?”父母则开始破译孩子这句话,有可能会破译为他想急着吃饭或者吃完出去玩,这时与孩子的本意不同,误解和冲突就会诞生。
只有积极倾听才能明白孩子的“源代码”背后到底有什么含义。要做到积极倾听,需要我们注意:
(1)你必须想要听到孩子要说的东西;
(2)你必须真诚地需要在当下帮助他解决问题;
(3)你必须能够真诚地接纳他的情绪;
(4)你必须深深地信任孩子有处理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5)你必须认识到这些情绪是暂时的,不是永久性的;
(6)你必须把你的孩子看作某个独立于你之外的人。
在积极倾听中,还要务必注意问题的归属原则。孩子的挫折迷茫,甚至失败都是属于孩子的,而不是属于父母的。因此父母要把解决问题的责任留给孩子承担,父母只是辅助作用,而不是缺乏共情的指导和大包大揽地解决。
4、变“你——信息”为“我——信息”,孩子才肯倾听并理解。
“你——信息”以“你”开头,比如“你不能这样做”,“你真淘气”等等;而“我——信息”则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和后果,比如“你这样做我很担心”“我刚收拾完你就弄乱了,我觉得很沮丧”等等。前者是指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很不好;后者则是告诉孩子某些不好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便,相对比而言,后者更具体有针对性,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我——信息”一般包含三部分:(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行为+感受+影响。比如“你离开学校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晚回来,我会很担心的”就是“我——信息”。“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就是“你——信息”。对比而言,“我——信息”更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更能够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心情,而不只是感到自己被指责被嫌弃。
5、适当改变环境,减少“不可接纳行为”。
通过改变环境也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比如睡觉前,减少环境刺激;为了孩子不玩危险的物品,让环境安全方便;对环境说出一定的限制,如果孩子想在墙壁上画画,你可以提供一张大包装纸等等。
三、“没有输家”方法的6个步骤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没有输家”方法就会变得更简易可行。这时,你需要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地告诉孩子,当前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和你一起参与;对开始解决的时间达成共识。接下来开始进行第三法的6个步骤:
1、确认并界定冲突。
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冲突都是暂时的,而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他们的潜在需求没有得到明确的理解和表达,整个过程都会陷入困境。所以我们要注意:
明确告诉孩子你有什么感受,以及感受多么强烈;
大量使用积极倾听,明确孩子需求;
清楚地阐述冲突或问题,以便达成共识。
2、找出各种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先找出所有的方案,而不是评判好坏,所以要注意:
先试着听取孩子的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是,不要评判、评价或贬低孩子提出的任何解决方案;
尽量不要表示哪个方案是你无法接受的;
如果孩子不提供方案,要所鼓励他;
不管督促孩子提出所有方案。
3、评估备选解决方案。
正式评估所有的方案,先排除大家都无法接受的,最后锁定一两个。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可以这样表达:“那个方案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或“我不认为那个方案对我是公平的”等。
4、确定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试着测试孩子对余下方案的想法;
不要把一个决定看成是最终决定,认为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方案涉及很多要点,最好写下来以防忘记;
一定要让所有人都明白,双方都统一执行这个决定。
5、执行解决方案。
等大家对最后决策达成明确的一致意见后,开始讨论执行的问题。明确“谁在什么时候要做什么”“需要怎样执行这个方案”“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等等。
6、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反馈和评估是为了看双方是否都对这个决定感到满意,如果不合适,则表明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
当然,并不一定要按照这6个步骤,具体操作中可以进行缩减。
通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可能会发现不想去上学的孩子,可能只是为了让妈妈多陪半个小时;起床磨蹭的孩子可能是因为畏惧学校里欺负过他的某个小伙伴。
我们发现,孩子表面上那些不可接纳的行为,背后都有着自己合理存在的理由,而这些理由我们可以通过协作的方式引导孩子找到解决的办法。“没有输家”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通过冲突的界定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变成了父母和孩子共同解决某一个问题的需求。这才是这个方法最大的魅力所在。
当然在具体执行中,可能会遭遇孩子抗拒,或者不配合,父母试图使用权威强制孩子配合等情况,这时一定不要轻易放弃,努力运用自己和孩子的智慧,去寻找最恰当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要破除自己对孩子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孩子也会更愿意给予父母一个合理的方案,用双赢的办法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