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问题:
既然孙权劝学的事情已经叙述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写鲁肃和吕蒙的一段交往呢?
环节一:分析课文第第⑤⑥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重点研读课文的第⑤⑥⑦句话。
思考下:
这三句话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写这个材料想表达什么?这个材料与上文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来看这3句话,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这3个句子读一读。
我们先借助注释来理解这3句话的意思,这几个关键的字请大家在书中圈出来。
把这句话连起来翻译是这样的:
从内容上看,这3句话写了鲁肃盛赞吕蒙,并和他结友的材料。这里出现了另一个人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
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了解了鲁肃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作者写和鲁肃相关的材料想要什么了。让我们先来把文中鲁肃和吕蒙的对话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揣摩一下人物在说话时的语气和心理。
你使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从鲁肃过浔阳这句中的“过”字,我们可以推断鲁肃是经过浔阳,顺便找吕蒙论议,而不是专程拜访。吕蒙论议的内容也没有,而是着重写了鲁肃的反映——“大惊”,借鲁肃之口,称赞了吕蒙的巨大进步,你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才疏学浅的吴下阿蒙了。
同学们你们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能读出他的大惊之情吗?
鲁肃这句话中的吴下阿蒙成了一个成语。: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品读了鲁肃的“言”,我们来看鲁肃的“行”: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作者借助鲁肃的这两个行为又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来关注句子中的“遂”:这个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在前文中,鲁肃顺道经过,顺便去拜访吕蒙,然而经过一番论议后。现在却改变行程,专程去吕蒙家里拜见吕蒙的母亲,特意和吕蒙结为好友。从鲁肃拜蒙母的行为可以看出:鲁肃被吕蒙巨大进步深沈震撼了,对吕蒙发自内心的敬重,并结为好友。拜访蒙母这个行为,体现出他郑重其事的态度,与一开始漫不经心的经过、顺道拜访形成反差。
在《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无论是地位还是才干,都要比吕蒙高,能够收到他的盛赞,吕蒙回答的这样的一句话:
这句话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一读,大家试一试。
解释刮目相待的意思:
吕蒙的回答:识别三日,当该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从他的话中,我们是不是感到他对于自己的进步之快之大颇为得意,反问的语气中还有打趣额黄调侃的意味,朗读时应该读出这种自得的感受来。
我们一起来把第567这段话再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分析完这3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与上文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把这3句话和第1-4句放在一起想一想。
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中主要写了鲁肃的赞叹,结友的言行,从侧面突出吕蒙的惊人进步。而吕蒙这样巨大的进步,正是孙权劝的结果。所以这部分与孙权看似无关,其实巧妙地体现了孙权劝的效果,突出孙权知人善任、善于劝导的特点。
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那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
我们先概括这个材料写了什么内容?进而分析这个材料想要表达什么?最后在来探究这个材料与上文的关系,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学到这里,大家对这篇文章还有疑问吗?
比如说孙权劝吕蒙学习,为什么文章对吕蒙的学的过程一笔带过,反而写了鲁肃于吕蒙交往的材料。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文章的可读性进行思考,将吕蒙的学的过程一笔带过,读者不不知道究竟学的过程如何,也不知道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读者肯定有所好奇和期待。接着文章生动的描写了鲁肃和吕蒙风趣的对话,通过鲁肃的言行侧面突出吕蒙进步之大,而吕蒙调侃式的回答,也展现了吕蒙的自信与自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吕蒙的才略有多高超,而是借助人物的言与行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连鲁肃这样杰出的战略家都对吕蒙盛赞有加,那吕蒙的才略该有多厉害啊。再进一步想到多亏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才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于是孙权善劝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作者在材料上的详略上的思考。当然这些生动的对话也能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使得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这比直接写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更有可读性。
最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这样写“孙权劝学”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
我们回顾全文的思路:围绕着“劝”字展开,重点写孙权“劝”的“劝”的结果,表现他的善劝,同时孙权劝学又体现了孙权作为一名王侯的学习理念、用人理念和治国思想。
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并用简练的文笔和精心的裁剪,突出了孙权作为一名王侯的的风采,他想要表达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资治通鉴》。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司马光写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这就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从历代王朝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来巩固统治。
本文虽是不起眼的一小段文字,却体现了孙权知人、用人、育人的治国理念,这样的经验因为司马光觉得这样可以借鉴的,因为编纂到书中去了。
最后我们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路径:
首先,我们借助工具书、注释通读文章,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接着分析人物语言和行为来思考:作者写这些内容想要表达什么?以人物语言描写的文章,我们要关注的是:对谁说?说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进而揣摩人物心理,推断人物的个性特点。然后我们还要梳理
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比如材料的先后顺序或详略安排,进而理解这样组织材料的效果。最后还要理解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来探究文章中心。
当然学习中我们还可以参考下相关的资料,了解和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文言文的学习也离不开文言字词句的积累。
在课文第23页中有翻译的原则。
文言积累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宋之丁氏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