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我们平时餐桌上的常客—花椰菜竟然有毒。
这确实令人意外,也印象深刻。不由得好好查了一下花椰菜这个物种,花椰菜就是我们常说的菜花。
它是非常常见也是备受欢迎百姓饭桌的常客,它性平、味甘,味道鲜美,富含维C,还是具有抗癌功效的蔬菜。
花椰菜虽然富含抗氧化物,但通过饮食摄入的抗氧化物水平,远远无法起到抗癌的作用。
人们食用花椰菜之所以会更健康、更长寿,是因为其含有的毒素萝卜硫素,这些毒素原本是为了阻止昆虫或其他动物啃噬植物的。
但蔬菜被我们食用之后,毒素便随之进入我们的人体内,不过由于气量很小,对人体的伤害并不大,但毕竟是毒素入侵,身体依然会拉响警报,激活细胞内的应激反应。
这些应激反应包含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会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这才是吃花椰菜使我们变健康的真相。
通过花椰菜的知识,我们知道,影响人健康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危害,而在于危害程度如何换句话说太大的压力和没有压力,都不是好事,适度的压力才是。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在生活中人人都在追求一劳永逸的无压生活,但长久的无压生活,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毕竟没有压力的伴随激励,我们很快就会陷入生理退化、精神空虚、思维衰退的境地,所以从成长角度看压力其实没有好坏之分,但有轻重之分。
适度的压力,反倒是我们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
你可以看看周围身边的人。因为疫情人们经常被F控在家,其实很多人即便F控在家,也暂时没有生存压力。但是他们没有事儿可干,照样是会非常难受。
还有就是退休之后,如果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一下子从有压力的退到没有任何压力的环境下。
这个时候很多人身体的疾病一下子出来了,人也一下子就衰老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认知觉醒》上提到的能力圈法则:
一个人成长进步最快的区域,是在自己能力舒适区的边缘,太困难或太舒适都会让我们止步不前。
如果我们把能力圈换成压力圈,这个规律也是成立的。
太大的压力或没有压力都会使我们生活不幸,适度的压力则能让我们的人生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
换言之,好的生活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的边缘,让自己处于有点压力,但刚好能承受的状态,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常态。
所以生活中有点小压力,有些小约束,有些小焦虑,或许是好事,这会让我们的相关机能保持警觉,不会因麻木而退化,也能因此变得更好、更强。
这好像和我们的理想差距比较大。我们总是对一劳永逸的无压生活十分向往,谁不希望找到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
最好是铁饭碗,从此高枕无忧,希望实现财富自由,从此随心所欲。
这种思维方式极其符合人类追求确定性的天性。但是他就像一个毒苹果,咬一口觉得很甜,但很快就会神经麻痹滑向危险之地。
正确的人生状态是要“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
古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我们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很舒服的状态,但我们如果长时间处在舒适区内,各项机能退化消解。
直到遇到真正的危机,我们才会逼迫自己从低谷开始努力,但巨大的压力会迫使我们想要更多,想要快速见效,于是我们又陷入了巨大的困难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么焦虑至极、低效努力,始终在低谷黯然徘徊,要么奋力拼搏的元气大伤。
当我们再次达成目标后,可能又会大松一口气,然后在新的舒适区内等待恢复,毕竟没有人愿意持续高强度的拼搏。
周而复始,形成了大起大落的波浪式的成长轨迹。
聪明的成长者,会采取更加合理的策略,无论自己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还是处于舒适区,他们都会刻意的保持适度的难受。
比如当自己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时,他们会放弃一些欲望,降低一些期待,调整一些目标,换个环境来减压。
如果没有压力,那就主动走到舒适区边缘,无论身体技能还是认知,只要有作品的引领、反馈和激励,我们就会乐此不疲,精进不止。
这样的努力虽然不会快速见效,但也可以让人在高峰期和低谷期保持耐心、稳健,避免大紧后的大松,最终形成持续积累的上升曲线。
可见适度的难受是成长提升的催化剂,真正的美好呢,也在于努力之后的收获与成就,而非长久的无压。
只要我们刻意建立这种心态,就能从这个策略中长久受益。这好像是一个控制的艺术,把压力控制在舒适区边缘,让自己处于有点压力又刚好能承受的状态。
总之必须让自己的身体、思维和认知都受点挑战和“伤害”,这样他才会启动警觉和修复机制,就像通过运动锻炼了,肌肉产生酸痛感,身体修复之后,我们就会变得更强壮。
尽管这一两成的附加努力,无法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可观的变化,但可不要小看它,因为从长远看,它产生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对我们的成长也正好是一件长久之事。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111篇,字数1860字,累计2237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