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到这样一句歌词:”人们总是靠分开后的痛觉,分辨自己爱的深浅。”
正如歌中所唱:
总是等到分别后
才觉得从前最美
总是等到失去后
才绝得拥有可贵
难道从此离别后
直到永久
难道从此活着是为了
不断回味
谁说喝醉一切就能无所谓
谁说忘记心里就不再有泪
为何甜蜜总停留在过去
为何失去一切变成后悔
谁说喝醉一切就能无所谓
谁说放弃心里不会再错位
为何回忆总停留在过去
为何爱过以后发现自己好累…………
人总是活在患得患失中,爱意正浓时,我们不知道珍惜;等到失去后,又觉得倍加惋惜。
然而,有些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旦错过了就是永别。
譬如湘灵之于白居易,唐婉之于陆游。
湘灵是白居易心中最钟意之人,因为母亲阻拦,他也终究没有越过这道沟壑,湘灵被他藏在心里,成为心口的一颗朱砂痣。
如果他当初再勇敢一些,结局是否会不同呢?
陆游是个名副其实的”妈宝男”,因为母亲的横加干涉,拆散了琴瑟和鸣的恩爱夫妻。
他没有和母亲据理力争,没有坚持,最后选择了放弃。
因为他的软弱多情,才导致了唐婉年轻的生命香消玉殒。
唐婉走了四十年,他就思念了四十年。
然而,失去的终究是失去了。覆水难收,后悔莫及。
对于爱情,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然而,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没有实现这种承诺,他的爱没有持续并贯穿于他们的婚姻,所以他们的关系走向了破裂,导致自己终生遗憾。
他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却不知道如何珍惜。
但有些人能够立即止损,通过努力却能破镜重圆,这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譬如晏殊与歌女。
宋代的《道山清话》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的太平宰相晏殊在京城为官时,征召苏轼的好友张先为通判。
张先的词写得非常好,晏殊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而且,两人志趣相投,都好歌舞风月之事,晏殊便时常邀请张先来府上做客,席间命歌女吟唱二人所作之词,饮酒评赏。
恰逢当时晏殊新买了一个侍女,生得俊俏灵动,极具风情,深得他的喜爱。
每次张先来,饮宴之时,晏殊就叫这个侍女出来陪侍酒席,并演唱张先的词作。
宾主十分尽欢。
可是时间久了,晏殊的夫人不愿意了。
其实,在古时男子三妻四妾很正常,更何况像晏殊这样的大户人家,养几个歌姬舞姬,也是再寻常不过了。
倘若他只是贪图一时新鲜,倒不打紧。
可是,时间久了,动了真情,这可是万万不能容忍的。
于是晏殊的妻子便软硬兼施,逼迫晏殊送走那位侍女。
虽然心中纵有万般不舍,但为了家宅安宁,又怕传出去累及官声,无奈之下,晏殊只得将侍女送走。
送走了心爱的侍女,他的心变得空落落的,她的一颦一笑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恨只恨,当初我轻易就与意中人分别,如今山高水远,后悔也是无用了。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你走之后,灰尘落满了你平时日歇息的软榻,香闺也紧紧锁上,再无人踏足。
我写好的书信,又如何寄给你呢?
独上高楼,极目远眺,只见潇潇细雨洒梧桐,天色已黄昏。
这哪像是名留青史的太平宰相,分明就是个涉世未深的痴情书生。
果然,爱情会让人痴迷,它有种神奇的魔力,会牵引着人,变得完全不像自己。
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了才后知后觉,追悔莫及。
好在,晏殊能够及时止损。
一天,张先又来到晏殊府上,他写了一首《碧牡丹》,照例叫营妓演唱。
当唱道“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这一句时,晏殊大受感触,又想起与侍女的种种过往,不禁黯然神伤。
他动容地说:人生当行乐,为什么自己折磨自己呢?
于是,马上命人到库房取钱出来,将之前打发走的侍女又接了回来。
此后,晏殊的夫人也没有再说什么了。
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能遇见真爱,那是上天的恩赐,如能携手一生一世一双人,那更是人生的确幸。
不要总怪天意弄人,教有情人劳燕分飞,不如想想自己在抉择时,内心是否强大和坚定,是否坚持了自己的初心。
如能相聚就不要错过,紧紧抓牢爱人的手,一生一世,彼此珍惜,携手同行,愿一生无怨无悔。
《踏莎行•碧海无波》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北宋·晏殊
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晏殊的词作。此词写离愁别恨,作者回忆了过去的离别之景,表达了对闺中人的牵挂,凄哀婉转。
全词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风格深婉含蓄,不脱大晏词风,而结笔蕴藉,神韵高远,堪称佳作。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台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词上片的意思是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思量:考虑;忖度。
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上片起首三句是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
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
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
“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
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下片的意思是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绮席:华丽的席具。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红笺:笺(jiān),红色笺纸。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附:带去。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
“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鹊踏枝》的“欲寄彩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
“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
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
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
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恐怕也失之显露了。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性格“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
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
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
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
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