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题的解决过程
课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认识问题、制订方针;收集一切相关参考资料;树立作业假设;从假设引出解释;通过实际验证确认这种解释:根据结果肯定或修改或放弃作业假设。
认知心理学在解决问题时,若引起变化的因子——操作因子不明,意味着达到目标的手段及方法不明。在课题完成之前是否明确操作因子,关系到问题能否解决。复杂的课题的操作因子是众多数量及其组合。不过,即令操作因子数增加,倘若是同一操作的反复,对学习者来说是既知的,也不能说是“课题解决”,只能说是练习题。
课题解决时行为,依据课题难度同学力的关系做如下类型区分:
1.再生性课题解决与生产性课题解决。前者是诉诸以往的记忆,据以疏理关系、找到达于一定目标的手段。后者当然要依赖过去的经验与知识,但要重新加以组合、发现崭新的方法。因此也称为 “创造性课题解决”。
2.试误性课题解决与顿悟性课题解决。前者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的办法。后者是克勒的洞察法,整体地理解问题情境的结构、发现目标同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来解问题。
3.直觉性思维课题解决与反省性思维课题解决。前者不靠逻辑推理,而是突然作出判断来解决问题。后者则是在推敲、批判自身思维方式及假设之妥当性的条件下求得问题的解决。
认知性课题构成问题与动机性课题构成的问题存在对应关系,凯勒(J.M. Keller)和苏朱基(K. Suzuki)综合了种种的动机理论用于分析科学过程,倡导了学习动机的ARCS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学生的动机作用有四个要素。 “注意”( attention)、“适合”( relevance)、“确信”( confidence)、“满足”( satisfaction)。教师在布置学习课题时运用ARCS模型要做到:
“注意”——学习者发现课题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显示出兴趣。
“适合”——发现了此种差异的学生借助操作使状态发生变化时的动机,是否同学生的需求相吻合。
“确信”——这些操作是否成功的预测。
“满足”——是否实现了目标状态;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这种对应关系不仅表现在认知处理上,而且反映了伴随情感需求的因素。
学习课题的解决表明,它既是认知处理过程,又是动机作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