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1.教师必须抽取前拥理解并与学生带来的前拥理解打交道。
2.教师必须深度地教授一些学科知识,提供相同的概念在其中运作的许多范例和提供事实性知识的坚实基础。
3.元认知技能的教学应该整合到各种学科领域的课程中。——《人是如何学习的》
【感悟】
1.备课备学生,上课听学生
日常备课,我们除了关注文本细读,年段教学目标,更要关注教学对象——学生。通过观察、谈话、预习反馈、学习前测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对当堂课的学习内容的相关前拥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相关任务,驱动学生的思维训练。
上课时,老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修正,提炼,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注重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性评价,教师的评价语除了激励,更要有指导性。指向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思维的提升。引导学生相互欣赏,或者相互质疑问难,形成一种共学共享的学习氛围。
2.授课打基础,读写自动化
夯实学生的双基,对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不要停留于表面。要带领学生到文字里穿行,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不仅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更要带领学生由此及彼,拓展学生的视野,走向更广阔的的知识天地。
观察、思考、阅读、写作,反复练习,做到自动化。学生就拥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工具。
3.对话进课堂,发展元认知
“由于元认知采取对话的形式,许多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除非教师明确强调这些过程。”老师首先有元认知意识,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计划、监控和调节。其次,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掌握元认知策略,让孩子在课堂对话以及日常对话,乃至与自己的对话中,不断自省,发展元认知能力。
备学生,听学生,引导对话,不仅适应于学科教学,也适用于班级管理工作。
要带好一个班级,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看似调皮的孩子,也许领导力很强,看似内向的孩子,也许做事踏实细致。个性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家庭环境只是我们了解孩子的一个通道,与家庭合力,不与家长较劲。学校教育可以引领家庭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教育。
其次,和孩子在一起。经常和孩子聊聊天,听一听孩子的心声。生命在场,教育在场。当我们用心和孩子相处,能够发现孩子更多的美好,能够对孩子的言行乃至心灵有更细微的影响。孩子是最能识别谁是真正喜爱他的人。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愿意倾听孩子,孩子也愿意倾听来自老师的教导。
再次,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班级工作交给孩子们,引导他们管理自己,管理班级,并养成自省的习惯,逐步学会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