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七了,街道鳞次栉比的到处摆起了年货的小摊,行人已经比肩接踵,熙熙攘攘赶年集,买年货。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有新衣服穿,能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更让人幸福的在在充满烟火气的灶间能吃到好吃的。
妈妈那时还年轻,爷爷奶奶也健在。爷爷是最威严的,他背着手,匆匆从灶间穿过,假装不在意的瞥一下忙碌的女人们,但是眉梢间是抑制不住的喜气;爸爸在紧挨着灶间的地方劈柴,多一点儿就抱去正在烧火的奶奶跟前;奶奶最忙,她一会儿在拉风箱,一会儿又要去帮妈妈包包子;妈妈一边揉面,一边擀面团,还要包包子。最悠闲高兴的就是我和弟弟,我们只负责坐在烧的热腾腾的炕上,如小猫一样,等包子熟了,然后尽情吃,当然,是在奶奶先要把刚出笼的包子献给神灵和祖先以后。然而,我们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因为长时间的烧火,炕上就烧的热的屁股都坐不住,为了怕烧到席子,奶奶就让我们隔一会儿就要把席子掀起来,防止出危险。经常我们玩起来忘记了,然后当奶奶闻到有焦糊味道时,炕头就已经冒了黑烟。妈妈这时候就真的很生气,要打我们,但是我们一般一点儿不害怕,因为有奶奶这个保护神。她总是说,过年了,不要打骂孩子。于是,在我们的狐假虎威下,妈妈也无可奈何。
现在年味淡了,但是亲情依旧。我会在做饭时,让女儿一起,哪怕是站在旁边,什么也不干。当她成年时,相信这些记忆也会变成她心中最柔软的一部分。
二
今天已经腊月二十八了,这时街上才有了过年的味道。该买的东西,不该买的东西也借着过年买了。现在的过年,我觉得无非就是一个字“买”,两个字“花钱”。
衣服肯定买,借着快过年,已经给自己买了一千多块钱的衣服;买了超市的熟牛肉、猪耳朵、黄鱼干、肉丸子、菜丸子、四喜丸子、小酥肉、甜米饭蒸碗等等;还买了酸奶、纯奶、杏仁露、可乐、茶饮料等等;还买了徐福记、大白兔等等糖果;还买了门上张贴的对联,墙上挂的“福”字、中国结、“年年有余”等等。反正能想到和过年有关的,还有平时想买的,舍不得买,也借着过年也买了。但是,买完以后又觉得空虚无聊。
小时候,衣服是刚进入腊月,妈妈就扯布,今天量体,明天裁衣,一定按腊月底缝制好。鞋子不到腊月就开始纳鞋底,鞋帮子是用棉花做芯子缝制,缝制成后,妈妈让试穿后,就不许再穿了。腊月二十七八时,家里开始做猪肉臊子,我和弟弟就趴在灶台,等着啃那骨头上一点点儿肉。然后就等着奶奶和妈妈包完包子,等着奶奶说时间到了,可以吃包子了。最好的饮料就就是奶奶酿的米酒,甜香而醇厚。经常等奶奶不在时候,偷偷在炕上吃一碗,吃的满脸通红,如醉猫一样睡在炕头。张贴的对联一定是村里会写字的老人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以后编好,然后蘸饱墨汁一气呵成。
于是,灶间热气腾腾,家里忙忙碌碌,巷间熙熙攘攘,街上人头攒动,连小动物也躁动不安。一切是忙碌的景象,而现在,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在过年时间就是休息。清闲而无聊,连那些小猫小狗也是慵懒的。
我记得有这样一首歌,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那么,年味在哪里呢?它不在被窝下,也不在超市里。它在辛勤的参与中,它在快乐的劳动里。让我们在寻找中接近年味,在参与中体会年味。
三
每到年关,我就想起我的婆婆。俗语:自古婆媳如敌我,水火不相容。我见到有几十年不说话的,见面就吵架的,背后互相揭短的 ,还有老死不相往来的。在单位,媳妇们聚在一起,永远的话题就是,互相声讨自己的婆婆。这时我从来都是默默的、微笑着听大家倾诉。
因为我的婆婆,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她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有时候,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文化水平真没关系。
刚结婚那时,我也对她有怨言。嫌弃我炒菜时油倒的多,嫌弃我地扫的不干净,嫌弃我花钱大手大脚。后来,我了解婆婆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五个,自己又是老大,从小就忍受饥饿贫穷之苦。再加上,嫁给公公后,也是大家庭,还是大儿媳,底下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家里情况仍是不好。后来自己又有了四个孩子,一直处在饥饿的边缘,所以她一直心里面怕没粮没钱,哪怕后来生活好了。于是我就释然了。
我有了孩子后,看她在寒冷的正月,刺骨的井水中,给我的女儿洗刷尿布。最让我感动的是,她把我从里到外的衣服,不管是内衣还是外衣,都洗的干干净净。坐月子时,提醒我不能吃辣的、硬的,注意保暖。这是我成年之后接受的除了自己母亲之外,另一个女人真诚的关心。于是,我放下了所有的心结,把她当妈妈一样对待。当心中放下芥蒂,我发现了她许许多多的优点。
因为我有孩子,许多亲戚来看望,那时候,最好的礼品就是鸡蛋,于是就有许多鸡蛋,又没有冰箱,又吃不了。我以为只有放坏了。婆婆竟然在家的后院挖了一个土坑,把暂时吃不完的鸡蛋埋起来。结果,鸡蛋到吃完都没有坏。像这样生活的智慧她还有很多,是我这样的书呆子连想都想不到的。
我尊敬理解婆婆,婆婆也把我当女儿看待。每次回家,她就给我讲街头巷尾发生的逸闻趣事,我也乐于去听。她最常说的还是教导我,要节约,要细水长流,这是她的口头禅。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婆婆坚持耳提面命,我现在会怎样的铺张挥霍。如果说我学到一点儿治家之道是因为婆婆,那我现在家庭幸福和谐更是离不开婆婆的熏陶。
大部分农村家庭,平时家里厨房永远是女人的地盘,男人的禁地,而在婆婆的眼里却不是这样,哪怕过年时候。
过年时节,家里从来没有闲人。当校长的公公,上大学的弟弟,笨拙的丈夫,全部被婆婆指挥起来,每个人都被分配到任务:全部手里捏着面皮,笨拙的努力包包子。虽然包子样子难看,有的是面团包菜,有的干脆就是一个巨型大饺子,但是全家参与其中,没有闲人,其乐融融,爱意满满。然后,婆婆会满意的对我说:你看,男人是要指教的,没有不会干活的男人,不要自己累死累活,把活干完,只有笨婆娘,没有笨男人!
到现在,每到年节,虽然婆婆已经去世多年,但是看着忙东忙西的丈夫,很是感慨。我还是一个笨媳妇,但是婆婆讲过的话还在我的耳边时常响起。
四
今年正月初一我们一家准备爬山,上山祈求神灵保佑上高三的女儿今年高考顺利。本来也没有这个计划,但是禁不住已经经历高三的家长严肃的告诫,于是就虔诚的也准备大年初一上山拜拜秦岭山中有名的状元楼。而这座小楼就在鹰嘴峰上。
鹰嘴峰位于户县与周至县交界处九峰乡,海拔一千多米,地势险峻,楼台高耸,树木葱茏,风景奇秀。山顶魁星楼又叫状元楼,建自何年何月已无法考证。本邑清末举人宫炳南先生曾为此楼题联曰:“魁斗回寅连鹰嘴,星标指震占鳌头。”此楼原为石砌小楼,因年久失修而毁。据传说,自楼建起学子赶考或官员晋升,总要登临朝观,布施许愿者皆能如愿。时至文明盛世,乡贤名流倡议重修,一九八六年,遂在原址上建成此楼。在清理地基时,一个大洞穴中数条黑色巨龙踊动,燃烛焚香祝祷后遁隐,人们纷纷议论曰奇观,老人议之为魁星显灵,龙脉复观。站在楼下,极目远眺,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一年四季,天南海北四面八方之学子偕同父母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将参加考试者求神赐予功名,如愿以偿者鸣鞭炮、披红缎、赠锦旗、施重金酬谢神恩,并且奔走相告,遂使鹰嘴峰魁星灵验之名闻名遐迩。
早晨五点多一点就起床,六点十分出发,驱车半个小时,来到山脚下,然后弃车沿着山路前行。结果走了不到十分钟,女儿因为刚才汽车颠簸,早晨又吃的饺子,胃特别不舒服,就可怜的蹲在路边呕吐,话都不想回答,看起来特别不舒服。想休息一下,看周围还是黑咕隆咚,脚下只有枯枝败叶,远处的万家灯火以及隐约的鞭炮声更让人着急。性急的丈夫负气说,不行就回到车里去睡觉。女儿很委屈,但是她咬牙坚持跟着我们踉踉跄跄前行,小侄子丝毫不知道累,稍不注意就把我们甩的老远。一路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掉,走走停停,到了早晨八点,已经遇到去的早的人下山,互相不认识,都相视一笑,还鼓励说,快到了,都是香客。还遇见了附近农人的一只小狗,它兴奋的一只跟我们到了山顶。休息时,它就在我们周围跳来蹦去,一点也不认生。这时,女儿已经好很多,和侄子把自己汗津津的手让小狗舔,后悔兜里没有食物给它吃。
上到山顶,空气清新,凉飕飕的,但是特别舒服。虽然有雾气,但是远山可见,不一会飘飘洒洒还下起了小雪,心情很是愉悦。因为下雪,也没有多逗留,迈着轻盈的脚步下山了。这时,上山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来了,有垂髫小儿,有被搀扶的老人,学生也很多,一个个气喘吁吁,但是都坚持上来了。女儿感慨的说,多亏她爸激励她,也多亏她自己坚持,如果自己放弃了,以后做事就会想到自己的这次失败,就会不自信。然后,看着艰难爬山的人流感叹说,恍如隔世呀!
我没有笑她,孩子长大了。三个小时的经历让她有收获,就是我们这次进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