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读写三十讲》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论述了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入精辟,摘抄如下:
阅读会影响考试成绩吗?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影响儿童成绩的第一因素,一直都是班级的学习风气。成绩上去了,未必就是抓阅读的功劳。因为阅读要转化为成绩,需要时间,而且,还要有阅读数量的支撑。
儿童在阅读时,他经历的是潜意识里的默会学习,换句话说,学习是无意识中发生的。儿童在学习教材或训练时,他经历的是刻意的精确学习,换句话说,学习是有意识发生的。
儿童年龄越小,无意学习的比重越大;儿童年龄越大,有意学习的比重越大。但无论什么阶段,儿童都需要将无意学习与有意学习结合起来。
两种学习之间并非毫无关系,无意学习与有意学习的关系,就像地下密密麻麻的根系与土层之上的树干的关系一样,根深方能叶茂。在任何领域,无意识学习的数量越多,有意识学习的质量就越高。一个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儿童,与一个没有阅读基础的儿童相比,前者的有意学习,或者说教材学习相对要容易得多。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比较早地提出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区分的苏霍姆林斯基才认为,在学习中,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要形成一定的比例,无意学习的比例应该远远大于有意学习的比例。
儿童在高段和中学,学业成绩不佳,早期阅读量不足,是根本原因。儿童不应该补课,应该补阅读。
儿童阅读的目的是“人”,而教材学习的目的是“知识”。儿童阅读在指向人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无意学习;教材学习在帮助儿童习得知识的过程中,也在完成对人的教育。
如果只有教材学习,或者主要是教材学习,那一定会导致“人”的缺席,走向我们所谓的“知识中心主义”,这是教材学习带来的显著的弊端。今天儿童哪怕是努力地学习知识,那么,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知识的主题指向什么呢?在没有指引的情况下,在人格指导缺席的情况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考大学。知识纯粹被当成工具,彻底地功利化了。从知识中获得的快乐,变成了功利主义的快乐,即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所带来的结果——名声、财富等。
一旦儿童热爱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成绩,那么,内在的动机就被大大削弱了,学习就成了相互之间的比较,甚至成了诅咒。生命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就遗失了,儿童更可能去寻求刺激,更容易被物化,从而丧失了自由意志。这,就是“知识中心主义”对生命的异化。
儿童阅读的价值就在于此,它是明确地指向人的,指向生命、生活中的大主题,让儿童通过想象性经历,自居性经历,内在生活得以丰盈,并更有可能获得潜意识中的指引。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怎么克服自卑心理?怎么面对校园欺凌?怎么理解自我?怎么过好这一生?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在阅读中。当儿童在读《丑小鸭》的时候,读《灰姑娘》的时候,读《夏洛的网》的时候,读《小王子》的时候,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的时候,他更容易变成一个丰富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充满了可能性的人。
知识只有与人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鲜明的、生动的。这不正是教育的目的吗?
语文教材学习越高效,儿童阅读越丰富;儿童阅读越丰富,语文教材学习越高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容易相互补充也相互增强。